浅析现当代中国山水画与中国诗歌留白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2019-01-13 08:46:35李文韬刘晓非
魅力中国 2019年29期
关键词:气韵国画梅花

李文韬 刘晓非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大成若缺”的中国古典哲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对于美的定义,也因此带来了留白。悉数我国历朝历代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创作手法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宋代时发展至顶峰。自此之后,画中留白似乎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专属技法。而在中国,诗画同源已是老生常谈,所以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布局和意境的需要,也常常被移植到诗歌的创作中去。

一、借古论今

受哲理的影响,历代中国画家把“气韵”作为绘画的最高艺术境界,毕生追求不懈[1]。最早在中国画理论中提出“气韵”一说的,是南朝齐国画家谢赫,他在《古画品录》中说:六法为: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采是也;经营位置是也;转移模写是也。从此,作为六法之首的气韵逐渐成为了一众国画家追求的至高法则。而留白,则是诠释作品气韵生动的最好方式。

气韵生动,不外乎一个“活”字,不矫揉造作,不墨守成规。国画中常见的云,水,远山和光线的“活”,大多数就是通过留白技法展现出来的。另外,气韵生动也可以通过画面明快的节奏感来表现。而留白技法的使用正好可以使画面巧妙突破限制,通过笔法或构图的使用,在画面中留下空白。另外,中国画不仅需要画出物体的本来面貌,更为重要的则是将其内涵在作品中进行体现,能够实现创作时的情感表达,通过图画的构图来实现气韵与情感的相互结合[2]。我们可以说,留白技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构图法,不仅满足了国画的气韵生动,也能够通过大面积留下的空白渲染意境,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国画作品中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诉求所产生的气韵之美,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趣通过国画作品展示出来[3],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4]。

诗歌是一种对个人情感及生活的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它并不能像小说或剧本那样全方位的对人或事物进行透彻的描写。概括,就必须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取舍,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尽可能多的内容,就是中国古今诗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设置和留下空白,是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所进行的一种审美选择。

与中国绘画相同,留白一样能烘托作品的意境。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意境的创造必须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诗中好的意境,能让美感大于意象的堆砌。

除去杂质,留取精华,是今人对传统文化取舍的态度,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让聪明的中国人认识到了一味地延续传统,并不是最正确的选择。新体诗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而我们的国画也在这史无前例的动荡中,展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二、具体分析

1.《借山图卷》

齐白石的《借山图卷》是他于1902年外出远游时积累下的作品,与“四王”山水画风倡导的“皴擦点染”不同,齐白石用了大量的留白,简简单单的几处勾勒,这些名胜便跃然纸上。如《洞庭君山借山图》。齐白石对画面的布局独具匠心,画面中没有对于水纹的刻画,红日藏在薄云后,孤零零的君山卧在画面一角,寥寥数笔,却能让观者看出洞庭湖的浩渺,仿佛洞庭湖在红日的映衬下波光粼粼,水是“活”的,云也是“活”的。此之谓“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也。

2.《雨后春山半入云》

李可染的这幅《雨后春山半入云》正是对留白艺术的很好的诠释。与齐白石《借山图卷》的简洁不同,李可染在这幅画中用重墨渲染了山脉,淡青色的梯田卧在山脚下。在这幅画中,李可染并没有对云进行专门的渲染,只通过对若隐若现山脉的刻画,便让观者感受到云海翻腾的景象。同时,山脉出现在画面中间,云海也衬托出山脉在画面中主体的地位,也让画面表现的场景更为深远,仿佛观者亲身走在这绵延的山脉中。

3.卞之琳《无题》之一

这首《无题》之一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心上人欲说还休的心理。

诗歌虽然是用来表达感情的,但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方式却是含蓄的,理智的。[5]诗人使用了留白的手法,从“三日前山中的小水”,到“屋前屋后的一片春潮”,诗人所展现的不仅是春潮泛滥,更是含蓄的表达出了对女子的爱意。诗歌创作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旁敲侧击,但诗人的这种犹豫的心境,或许只有留白的表达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4.张枣《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此句作为诗眼,已经广为传颂在人群之间。只这一句,便将作者后悔的心情直接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诗歌的张力也在这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若单是一句“梅花落满了南山”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后悔的事”,梅花落满南山的美感一定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留白便是“后悔”与“梅花”之间的空白。

开头的“梅花落了下来”和“梅花落满了南山”交相呼应,这中间的一段距离也是需要读者进行再创造的。

结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留白,是两者众多联系中重要的一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体得知现当代中国山水画与中国诗歌留白艺术的共性与个性有以下几点。

两者的共性首先体现在其烘托作品的意境的功能。其次是衬托作品中的主体。再次是其让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 让画面内容更为含蓄。

而两者的个性体现在表现方式的不同上,留白在国画中更像是一种构图法,通过对画面的裁切来进一步表达画家想要表达的事物。而留白在诗歌中,更像是诗人为了增加诗歌张力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主观上将事与物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给读者营造想象的空间。

两者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受到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虽然二者的留白艺术不尽相同,但诗与画同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没有优劣之分,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猜你喜欢
气韵国画梅花
国画《鲦鱼》
垂钓(2022年7期)2022-07-20 09:15:20
国画《鲿》
垂钓(2022年5期)2022-06-13 04:40:41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梅花
国画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梅花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3:46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金色年华(2016年11期)2016-02-28 01:42:28
梅花引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