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瑞娜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第一小学,江西 九江 330400)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攻克教学难点、重点,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问题深入探究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不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更加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频率,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学习法是依据学习成绩、个性特点、性别、座位位置等众多因素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或者教学问题时以团队合作形式进行探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小组在人数上一般以3至6人为最佳,如果人数过多,将会造成学生的合作配合程度降低,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不了作用,违背小组设立的初衷[1]。
合作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需要担任的职责、完成任务的指标,例如有的学生偏重于数学运算,有的学生偏重于图形绘制,有的学生偏重于问题剖析和表述等,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整个小组,间接的促进学生自主自发学习数学知识,以便更好的在小组中发挥积极带动作用。这种积极氛围能够带动落后的学生主动学习,向优秀的学生靠拢,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个人数学能力[2]。
要想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合理科学的设置分组。实现了分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使小组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愉快的开展下去。教师在分组之前要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态,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终根据课程任务的特殊性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间和谐相处的同时,能够将小组效用达到最大化,提高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人数一般以3至6人为最佳,这个人数易于教师管理和整合,相对更易于控制和梳理,进而保证小组间合作效率,为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开展做好铺垫[3]。
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为合作小组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合适的任务设置。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小组合作学习布置任务的来源应该是数学教材,这样的设计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任务布置时,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寻找适合小组探讨和合作的教学任务,以便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共同学习,实现解决教材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教材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所必须的教学工具,教师要善于利用其优势,使教材的利用率达到最佳。例如,在讲解“有余数除法”时,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讲解完有余数除法后,为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有7个橙子,每2个橙子装成一盘,一共能装几盘,还余下多少橙子?该任务的设置源于教材,又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小组间的相互合作,同时由于课堂上没有盘子和橙子,学生通过思考学会运用其他物品取代橙子,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对问题的延伸理解能力[4]。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随时随地掌握小组间的情况,以便适时的给予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进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经验和能力欠缺,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学生调皮捣蛋影响小组秩序的情况,小组成员无法靠个人能力解决,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和指导,指点解决方法或者把控特殊学生,进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在小组中会存在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当小组中出现意见无法统一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小组梳理,为各小组营造积极向上的合作氛围,进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在合作中的自信心,进而自动自发的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以通过小组间的竞赛比拼,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进而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使得数学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布置合作任务的同时提出比赛规则,让学生在荣誉感的带动下,主动且更用心的学习数学知识。小组间的比拼也能增加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和相互合作能力,值得教师不断探索和应用至教学中[5]。
综上所述,纵观当前正在实施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法是非常有效且易于开展的教学方法,借助合作教学法,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积极开发出创新的教学模式,将合作学习法融入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间相互沟通、团结合作,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为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