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张湾中心学校 史红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据这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语文老师应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古诗教学,运用古诗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见识等等。而且古诗与当前的文学作品相比所表达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们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其中的含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文古诗的教学效率,但是在此过程中却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力和洞察力,所以语文老师应该在此过中根据语文古诗教学的要求以及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来制定相应的古诗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避免学习古诗的弊端,提升古诗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在日常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如果语文老师不能适当地引导学生,那么学生就难以体会到古诗中的情感、语言、意境等等,所以语文老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当前在运用古诗进行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首先要向学生们解释题目和词语的意思,然后在翻译全文,讲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最后强制性的让学生朗读、背诵。而在古诗教学中运用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情感,然后尝试着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绚丽的精神财富,是全国民族的骄傲,所以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深受语文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虽然古诗作为一种只有区区数十字的文体,但是它的内涵却异常丰富。如何有效开展古诗的教和学却难倒了不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以读促学,读中悟情”的古诗教学方式,收获了好的教学效果。古诗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注重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采取了初读、精读、品读的“三读”形式,引领学生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收到了很好的古诗教学效果。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固然是重要的,理解古诗的意思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整体上感受古诗的画面却有着独特的审美意味,对学习和品析古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在导入部分,针对这首古诗的特点,我先出示了一组苏轼不同风格的诗,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诗句进行归类整理,然后从课题入手,顺带着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了解全诗大致内容。紧接着,我播放了一曲舒缓的音乐,伴随着舒缓优美的节奏,一幅幅西湖的图片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这些图片将诗中描写西湖的一个个画面串联了起来,徐徐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音乐的渲染以及西湖美景图片的激发联想,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脑海中建立起了西湖美景的深刻画面,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古诗做好了铺垫。正是这个整体感知的画面感,带给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先入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画面到内容,入情入境,在不知不觉中探知到了诗歌的意蕴和真谛。
初读古诗,音形义的学习让我们与古诗能够零距离地对话,画面的感受却能够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基调,叩开学习诗歌的大门。
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源于不同的写作背景,而背景不同必然影响对古诗的理解与品析,给学生学习古诗带来了不少的困难。那么,怎样解决这样的困难呢?精读古诗,融入体验,能够带给学生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当我在帮助学生建立画面之后,紧跟着在教学设计中就告诉学生,借助查资料、对照图、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等方法理解关键词语,全诗的意思就能懂了。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开始自学、交流、尝试学习。学生汇报没有按照诗句的顺序,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内容又做了合理的补充。当学生回答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意思时,我指导学生补充西施的资料,让学生明白西施是美的代名词,是古代中国四大美女之首,为后面“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个问题做了铺垫。当学生在理解文本上出了问题的时候,我又有针对性地借助各类资料及时补充,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让他们进入诗歌情境中,深入感知。如在解释“水光潋滟晴方好”时,学生说“波光粼粼”,此时我及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什么是水光潋滟,强化记忆,感知西湖的美。
就这样,在教学前两句诗时,我反复强调学生要带着画面,想象画面,体验画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将自己融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中,晴天也好,雨天也奇,雪天也美,雾天也美,西湖之景时时皆美。
精读古诗,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诗歌的意境,将学生置身于古诗情境中感知诗歌的美,通过亲身的体验学习,感知和理解古诗及其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这未尝不是品析古诗的一种好方式。
诗歌教学,如果单纯地从分析语言角度去引导学生理解,难免打破诗歌的意境美,让诗歌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品读古诗,领会意境尤为重要。从意境入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内在,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先是给学生准备了苏轼和西施的两段资料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又准备了苏轼的一段文字,选择性地罗列了苏轼一生中的主要经历。通过资料的引领,一下子将学生拉近到诗歌中来。一段又一段的资料裹挟着诗歌的语言文字,学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从文字外走进了文字中,从现实走进了苏轼所处的年代,在诗歌意境中辗转反侧,低头吟哦。
品读古诗,领会意境,给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架,让学生通过意境深入古诗的内在,畅游于古诗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像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他的脑海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人们常说:“虽然古诗言简意赅,但是体现的意境却非常悠远,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而在这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文字背后一定存在着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在运用古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情感作引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老师在运用古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运用淡漠的表情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但是如果老师没有对古诗产生相应的情感,那么必然也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之前,老师应该先表现出一些热情,然后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每一节古诗教学课程中都找到一定的激情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带动自己内心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古诗《相思》的过程中,由于《相思》是一首表达人们思念之情的古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情激情的方式,帮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分情感的环境下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告诉语文老师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的累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相应的语感。其中语感就是指每个人的人生经验、感悟与语言修养等等。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需要进行古诗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感情以及想象力。所以在实际的古诗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以及感知力、洞察力等等,从而使学生能够知识海洋,感受到古诗带有的独特魅力。虽然古诗内容比较少,但是却能够使人感受到非常多的情感,所以语文老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出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参加“每日一诗”的活动,让学生每天都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然后讲述出这篇古诗的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自己的看法等等。当然,语文老师在此过程中应该适当地给予一定的鼓励,因为适当地鼓励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语文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竞争式的比赛,因为这些竞争性质的比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和积极性。
另外,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只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上有所要求的古诗文,但是却没有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古诗的内涵,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古诗的了解不够透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古诗中故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量,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例如在学习陆游的《二月四日作·早春风力已轻柔》时,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相应的情境,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对语言素材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任何文章在学习之前都是需要老师向学生讲述其中的写作内涵、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文章有着全面的了解,从而降低断章取义的现象。而这一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古诗除了包含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还包含着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在特殊的背景下心里的变化,而这些正是进行古诗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古诗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将古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
古诗的创作一般都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但是每个人对一首古诗的看法和感受却是不同的。例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过程中也不会向现代的人们想的这么复杂,当然,更不会像一些专门分析《西游记》的文学大家们分析地这么全面、深刻。然而,即使这些文学大家们分析非常全面,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对西游记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实际的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经常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但是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内心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都是不同的,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审美结果。因此,在实际的古诗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尝试着去感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并且尊重学生对古诗产生的不同见解,然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另外,由于每首古诗会带有一定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通常都是无法与旁人诉说的,所以语文老师应该在深入学习古诗之前,让学生大声地进行朗读,因为朗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古诗的一个个文字变成一幅幅画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古诗不仅仅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往往是情景交融形成的独特魅力。但是想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意境却比较困难,因为意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然后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情入境。
由于古诗讲究一定的韵律,而且字字句句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应该仔细地进行推敲、斟酌,方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形成良好的写作品质。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这些诗文的选词都非常精妙,用字也非常巧妙,所以值得我们学习。而这种学习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了解其他学生对某首诗的见解和体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语文老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根据学生的年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等等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然后通过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古诗内涵的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语文老师可以科学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与诗文相同的情境,然后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朗诵者的音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去感受其中的情境。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解读,而语文老师在此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古诗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精华,所以人们可以运用古诗这种文化资源进行古诗教学,因为学习古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更有助于彰显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我们要开展扎实有效的古诗教学实践,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紧扣诗歌学习的规律,结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在朗读中激发学生悟情,真正深入诗歌学习的内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