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海燕
(河北省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正像我们无法预知我们将来的人生一样,课堂中将会跳动一些怎样的音符,我们同样无法提前知晓,因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更何况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年儿童。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有一次教学《火绕云》时,台上的小组正绘声绘色地介绍着火绕云变化多端的形状,小胡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作者写得并不美。”一时间台上台下面面相觑,所有学生看着我。我稍微停顿了一下,耐下心来追问:“你为什么认为写得不美?”他说:“因为火烧云的颜色太多了,形状也太多了,作者应把颜色和形状结合起来写。”这个见解真富有创意!于是我继续鼓励他来改编课文,小胡展开了想像的翅膀:“ー会儿,天空出现一匹赤色的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才站起来。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腿伸开了,马脖子长了,颜色越来越黄。看的人正惊呆时,马变模糊了,好像被太阳烤化了,成了一块淡黄色的大绸子。”台上汇报的学生在他的启发下也都情绪昂扬,纷纷参与到对课本的改编当中。
在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面对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疑问,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错误思维,循根探源,找准切口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自悟解决。
在我教学《凉州词》一诗时,小组交流到“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话,小左同学提出疑问:“城堡是高耸雄伟的,应该是‘一座孤城’,诗中却用了‘一片孤城’,是不是用错了?”台上的同学被难住了,用求救的眼光望着我。这问题是由于学生以往的体验和文本之间发生了错位而形成的。一个“片”字,表面上似乎有悖常理,实则精妙无比。我随“误”而导,在现实与文本的冲突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师: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片”字一般是用在哪些事物上的?
生:一片云、一片树叶、一片花…
师:这些事物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看上去都显得很单薄。
师:那么这诗中的孤城单薄吗?
生:孤城,孤零零的一座城,确实有点单薄。
生:城被万仞高山重重包围,没有依靠,很孤独,很单薄……
师:如果你就是这城中的一名士兵,此时,你的感受如何?
生:孤独、寂寞,无依无靠。
师:那大家说是“一座孤城”好,还是“一片孤城”好?
台上的小组代表马上接过我的话:所以我们组进行一下总结……
在此例中,一个小小的量词,由于教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即时生成的疑问,唤醒了学生的体验,从而挖掘出了文本所蕴藏着的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让合作学习达到了新的高度。
法国著名的儿童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的。”在课堂中,当学生的想法与我们预设的答案有偏差,甚至背道而驰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独立地思考,不受约束地发言。
请看王菘舟老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播放完“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视频后)面对这样一位战士,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在精彩纷呈的回答中,却出现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声音:“邱少云,你真是一个傻瓜。你应该试着在地上打滚让火熄灭呀,说不定敌人此时正睡着了呢。”(全场一片愕然)
师: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对吗?
师:将心比心,谁不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呢?相信邱少云也一定有这种想法,对吧?但是,做为一名军人,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耳畔想起。大家听,另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数秒钟后,小手如林。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邱少云的壮举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心中也早已涌动着对英雄的崇敬之心和缅怀之情。也正是因为心中存有对英雄的“不舍”,オ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与现实不符的美好愿望。片段中,老师尊重个性,因势利诱,在有如剥笋般的层层追问中,将学生带入了深度触摸文本的境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理性。面对复杂的战情,面对危险的处境,学生心中强烈的情感得以宣泄、喷发,得以升华,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也变得更为丰满,更为立体。
总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发表见解和提出的问题的权利,尤其是当学生发出“不和谐的音符”时,需要的是平等,民主,宽容和开放。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种艺术,才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