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婷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籍教师作为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对于促进我校“双一流”建设的意义日益凸显,为此,探讨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的规范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外籍教师的管理离不开合同契约,合同契约是规范高校和外籍教师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法律文件。但传统的合同契约强调对“事”的管理,忽视了外籍教师的文化适应,而且仅仅凭借合同契约和制度的约束也难以稳定外籍教师的管理,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而校院仪式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很强的情感凝聚感召功能。为此,在现行的以合同契约为基础的外籍教师管理体制基础上,探索校园仪式与管理工作结合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外籍教师的文化适应,填补合同契约的不足,从而提高高校外籍教师的聘用效益。
外籍教师群体本身的文化体系与中国的文化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考察这一群体的文化适应性,应对其基本特点进行分析。
(一)流动频繁。目前,国家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中国“绿卡”)申领的政策,外籍教师在不改变自己的国籍前提下,仍然可以合法的长期居住,但申领对居留时间和职称等要求较高,还不具有普遍性。再加上外籍教师本身就有交流或者选派性质,决定其不太可能长时间在华停留,在华定居者就更少。外籍教师在华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这一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但不容忽视的是,科教文化交流的持续性决定了外籍教师更替的延续性,即使是短暂的停留,都意味着文化适应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背景多元。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日趋多元,中国和世界各国间都可能存在频繁的文化交流,来华外籍教师群体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也意味着来华外籍教师不可能局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当然,考虑到英美等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程度较高,以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原因,来自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外籍教师还是主体。通过访谈发现,持同一语言的外籍教师由于情感上的亲和性,内部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并借助于集体力量的优势,展示出较好的文化适应性。
(三)目的明确。外籍教师来华工作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类,即学术交流、语言文化体验和职业发展。外籍教师来校工作首先是传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指导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其次,是利用在华任教的机会游历中国,更直观地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语言文化体验。职业发展目的主要体现为在华工作的经历将有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
外籍教师群体特点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跨文化环境中,外籍教师首先面临的就是文化适应。
目前聘请外籍教师的院系,都配备具有良好素质的涉外行政人员,有的还专门设有负责外籍教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办公室。目前在我校,聘请一名外籍教师要遵循一系列程序,通常由学科提出需求,学院审核后,由学校人事部门进行招聘。人事部门对求职人员进行初步审核,然后将筛选的合格者推荐给学科,学科根据所需条件决定人选,人事部门秉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择优录取,并以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确认外籍教师相关薪酬待遇和工作任务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外籍教师入职后,日常管理一般由学科或学术团队具体负责。
学者司马云杰认为:“文化适应实际上是一种建立新文化体系的问题,它不仅存在风俗、信仰、制度等等的再解释,而且存在着目标与价值、行为与规范的再取向。”因此,在跨文化环境中,文化适应的过程面临种种不适与挑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更是交流的基本载体。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多数外籍教师都会主动去学习汉语。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外籍教师学习汉语往往通过自学或者平时积累的方式完成,通过培训机构、学校渠道来学习汉语的外籍教师人数较少。不过,由于熟练掌握汉语与否对其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构成实质性影响,外籍教师对汉语学习显得不那么迫切。
(二)管理观念不同。为了更好地让外籍教师在校安心工作生活,有时会给予他们“特殊照顾”甚至赋予其“超国民待遇”。然而,国内的管理是以人为本,法外有情,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习惯于契约管理,崇尚“法律为先”的外籍教师而言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国内高等教育正面临深刻变革带来的新形势,办学理念和政策规定都在快速的适应调整,客观上也会加大熟悉认同的难度。
(三)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知觉思维,强调整体观念。西方文化中则不然,他们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个体体验上。调查显示,即使在语言相通的外籍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也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因此,在融入本地主流文化的意愿上,外籍教师并不强烈也不主动。正是难以抹去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文化融入显得较为困难。
校园仪式将仪式定位在校园这个特定的场所内,根植于校史校训,具有很强的感召性和象征意义。具体归纳,校园的仪式主要有以下功能:高校校园仪式能够通过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来感染、陶冶师生,引发情绪的高度共鸣。如校庆仪式,不仅可以让外籍人士领略到学校发展的光辉历史,感受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的贡献,还可以增强作为我校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加适应学校文化。
此外,校园仪式还可以给具有相似教育背景和个人理念的师生一个熟悉、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使外籍教师的发展目标和学校办学愿景保持一致。鉴于上述分析,校园仪式所具有的情感凝聚功能使其能够成为增强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的有力抓手,两者结合也是推动外籍教师管理精细化的现实需要。
(一)促进外籍教师自身发展
访谈中发现,外籍教师对学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在工作的同时能得到文化熏陶,也有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迫切愿望。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便不能仅仅局限于参与了多少科研项目或是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等量化的指标上,而是外籍教师的个人愿景与校园文化发展相结合,促进他们更好的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二)增强人性化服务
外籍教师群体来源复杂,个体的差异性较为明显,日常的工作生活都较为分散,不便于统一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如召开系所例会、座谈走访等,对思想成熟、个性独立、差异性较明显的外籍教师来说形式较为单一,真是诉求往往难于表达。因此,若要真正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势必要借助校园各类仪式的平台,多角度搜集需求,打造立体多维度的信息传递渠道。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仪式是最具代表性和传承性的,校园仪式文化经过年复一年的发展与演变,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可以说各类仪式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代代师生“群生像”的展映台。外籍教师的参与,不仅仅是作为客体被动接受,他们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与现有校园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更是增进校园文化包容性的重要力量。
通过总结在校外籍教师群体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现状,并分析校园仪式的功能后,可以看出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在我国高校校园仪式文化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普及程度广、社会认可程度高的校园仪式文化多集中在开学典礼、入党宣誓、校庆、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仪式等,但对于外籍教师而言这些校园仪式还缺乏一定的兼容性和针对性。因此,若要真正将校园仪式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工作有成效地结合,就势必要在传统校园仪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打造兼收并蓄的仪式内涵
外籍教师集体观念较弱的一个原因就是个人的关注点差异性较大。校园仪式要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形式才能更具吸引力。用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把不同关注焦点的外籍教师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仪式中感受强烈特定精神文化和内心深处自我要求的召唤,获得特定的精神文化营养。例如,在入职欢迎仪式中,为外籍教师佩戴校徽,请外籍教师亲手将自己的照片贴在“照片墙上”,在世界地图上标记所在国家等等,通过具体行动增进归属感,也彰显特色与差异。
(二)提高仪式的辨识度
校园仪式的内容反映校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以高“辨识度”的标志性深入师生的观念,给人生动、具体的印象。尤其对于外籍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其选择参加校园活动的标准往往也取决于该活动的“辨识度”是否明显。因此,若要校园仪式真正能吸引外籍教师,并达到增进文化适应、畅通日常管理的目的,则势必要求其具有高“辨识度”。例如,为特定的仪式设计相应的吉祥物、LOGO或者标语,或为所有参与仪式活动的师生提供相应的资质认证、积分、纪念徽章等,都可以提高校园仪式文化的辨识度。
(三)增强仪式的感染力
仪式活动与普通的社会活动相比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人们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美国学者特伦斯·E·迪尔曾在书中提到:“成功典礼必备要素之一就是精心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场所”。对于校园仪式而言,学校的建筑、装饰、标语等都是学校环境的组成部分,若能营造感染力强的校园仪式文化环境,不仅能留给人一时的深刻记忆,更能在更深层次中规范行为。例如,友谊奖颁奖仪式可以选择在象征国际交流合作的雕塑前或者会议厅举行。例如,每年的校庆仪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典礼环节,同时还配合以集体婚礼等系列活动,而这个配合校庆仪式的活动选在校园内开阔的大草坪上,且活动场地也经过精心布置,不仅有精美的拱门、喷绘,亦配合有嘉宾致辞、放飞白鸽等环节。参与其中的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浙大校园成为他们人生重要时刻见证。而每年的新教师入职典礼、“浙大感谢你”欢送离退休老师的场地均选在大型会议场馆,场内不仅铺有红地毯、悬挂横幅,亦有签名墙喷绘等颇具纪念意义的装饰,为所有参加典礼的教师营造具有高度共鸣的文化氛围。
“高校要善于通过典礼活动来反复展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象征符号和重要性历史记忆,要通过各种个性手段和环节的设置来传达和强化自身的教育理念,要不断地表达大学对国家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崇高使命。”外籍教师需要有喜悦、欢乐的仪式来释放情感和激情,也需要在庄严肃穆的场合下培养责任意识。对于外籍教师群体来说,校园仪式可以将校园文化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深入实际、易于产生认同和共鸣的情感氛围,在契约管理的基础上,将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与外籍教师发展个人诉求和发展愿景达成了良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