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章 李万培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溪镇小学,重庆 409609)
评价一篇习作是否新颖,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习作的立意,这就是要判断学生的立意是否陷进了僵化的思维套路中,比如题目要求以“诚实”为话题,学生是否一上来就将诚实限定在“拾金不昧”这个层面。其次是习作中写作素材的选择,比如,学生是否仍然在使用匡衡“凿壁借光”的典故来说明勤奋好学。然后是习作中体现出来的学生真情实意的程度,比如,学生是否遇到“珍惜生命”这样的题目,就编出一堆“感动中国人物”故事,却没有对这个题目真正进行“深挖到底”的思考。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切入话题,提出了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陷入僵化的思维套路中,从而提出千篇一律的立意。这一现象可以从很多方面解释。学生偷懒,不愿意多想,便采用了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拿过来”直接用的立意;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体现在语文作文教学上便是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照着优秀作文立意,或是按照教师列出的思考方向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学生也不愿意动脑去探索新的写作方向;进行创新思考总会遇到难点和障碍,教师没有及时给出学生合适的思考方法,学生“知难而退”,慢慢习惯于选择最简单的那条立意道路……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首先树立创新观念,摒弃“唯优秀作文至上”的观点,拥有宽容包纳的胸怀,将眼光放宽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个性的能力上,而非局限于让学生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想法。
毫无疑问,人是有固定的思维方式的,这一点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除了可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他们突破思维定式之外,还可以接着给以学生适当的方法指导。比如,教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等具体思维方法进行立意思考,教师还可以在班里开展联想训练,让学生驰骋想象。
学生习作显得没有新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习作中的素材选择不够新颖。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素材来运用。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比中低年级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语文知识,但这些经历和知识相对于语文作文题目的广泛范围和一定的深度要求来说,仍然显得单薄。因此,教师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需要在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方面下功夫。值得注意的是,素材的挖掘应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首先,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作文也不例外,仍然是对生活的直接或间接摹写。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反思,提出深刻的洞见和感悟。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主题式周记、日记,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反思提出自己的体会,积累多了,自然有独一无二的素材可选。此外,课外阅读也是作文素材积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进行词句、典故的摘抄。
其次,现在很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把目光放在自己生活圈子之外,关注热点、时事,比如近来杭州一城区五年级期末作文要求学生写如何看待“重庆万洲公交车坠江事件”。学生如果耳闻过该事件,便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在作文中也能做到有话可说、有素材可选择,从而写出观点素材新颖的习作。因此,教师在平时也应当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
作文“写真”和“新颖”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习作只有以发自内心想写的主题为中心,思想感悟只有是学生真正想表达的,最后的结果才能让人产生独特、“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如果主题是假的,思想是假的,素材也是假的,这些主题、思想和素材必然来源于其他人,习作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思想逻辑的深层加工,给人产生浮于表面说假话的感觉。更不用说有的习作直接照搬经典作文,新颖感更是无从体现。
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还应从鼓励学生说真话开始。据调查,很多学生害怕在作文中写心里话,抒发真情实感,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心理上的障碍。学生害怕因写不好真实作文而被老师批评,害怕写真实作文而得不到高分,害怕在老师学生面前暴露思想和感情上的不足……可见,教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主动创造宽松愉悦、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氛围,以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既是语文作文教学目标,也是现实需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多加探索,提出更多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心理特征的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