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华
(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江西 瑞金 342500)
引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普遍习惯于利用海量的作业来对学生进行习题轰炸式锻炼,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的效率提高。但事实上,小学生年龄还小,而作业负担太大,导致在进行作业时状态欠佳,作业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而且由于长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存在,更是对小学生的心理、身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小学生只会产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现状,改善数学作业设计方式,以减负增效为导向,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题目难度过大而导致自信心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了学生再继续作业时作业效率的降低。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点因素,在设计中可以将作业划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概念题、基础应用题、拓展训练题,而且可以将这三种类型的题目按照由高到低的比例进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帮助更加有效地完成作业,更加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判断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1】。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完简易方程这部分内容后,在设计相关作业时,可以先布置2~3道基础概念题,例如:判断以下几个是是否是方程:4+3=8-x;9x+3y=6;8x-4<9。这种题目对学生来说只要对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是迎刃而解。教师在设计更高难度的题目时,可以从方程的基本解法、方程的应用这些方面进行题型设计,数量控制在1~2道即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巩固学习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作业的难度大大的降低。
造成学生作业效率不高的因素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不能够第一时间对刚刚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巩固消化,导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而且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导致了作业效率的降低【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在教学结束后,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要督促学生先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让学生在作业前先打好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吸收消化学到的内容,从而降低作业的完成难度。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时,因为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对知识点有着准确地理解。比如: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统计的基本形式、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范围……如果学生对这些基本的概念不熟悉,很容易造成在进行作业时不知所云,无法下手。例如:题目要求将过去一周的每天的平均温度进行处理,要能体现变化过程,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统计知识完成。学生只要了解到体现变化过程就可以各种图形的性质特点判断出利用折线图最为合适。这样学生就可以高效高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
为什么要设计作业让学生来完成?因为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检测总结阶段,也是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一个过程。作业可以将刚刚学到的概念理论知识变成实际应用的一种体现形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来对作业进行创新,根据自己已经学到的内容,设计出自己的相关问题,然后把学生们自己亲自设计的作业进行汇总,让其他同学来完成。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找次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设计出一道题目:有9块蛋糕,其中两块重量轻点,怎样才能把这两块找出来?教师在让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改变题目的设定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创新,这样学生在自主设计时,可以增加对数学的兴趣程度,在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而且通过自己亲自设计,学生更加可以理解“找次品”的核心思想。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总的来讲,教师在设计时,要注重作业的高效性,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学习的内容设计出难易比例合理的作业,作业前也要督促学生进行复习巩固,从而达到通过减负增效的结果,同时,要提倡学生自主创新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到的内容,从而能够通过作业更好地提升自我、激发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了学生的作业效率。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与理解能力都有着很好的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