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琪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茅排中心小学,江西 抚州 344100)
引言:所谓数学思维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拥有敏锐的眼光,将发现身边所存在的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运用数学知识将其解决的一种思维模式。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学好数学所具备的基础能力,也是教师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前提下,通过实施有效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学习主动性,思维将会长期处于静止的状态以至于无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发展。与此看来,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的时候,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素描纸,假设学生是小工匠的话,让他们思考:想要建造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将所需图形绘制裁剪出来,就以制作房子为例,房顶是由三角形组成,然后房间是由正方形组成,还可能房子是由长方形组成,其中有许多正方形的小窗口。接着是让学生绘制出自己所需要的图形,剪裁下来,最后进行拼装房屋。在认真绘制三角形、正方形过程中,学生对于三角形、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能够有较好的认识和了解,以至于在让学生正式进入有关多边形的数学学习时,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且思维更加灵活。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不上,因此在学习上缺少自主发展的思维,往往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进行对数学知识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编写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在生活情境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
例如,在学习加法运算的时候,在看到用英文字母a、b、c代替数字的运算公式,会给许多学生不简单的感觉从而产生抵触心理。为了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好地掌握,教师可以选择将数学知识带入大家熟知的故事中,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数学原理:“大家都听过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我们也来讲讲猴子的故事。山上有只猴子每天吃三顿饭,第一天,早上吃3个香蕉,中午吃2个香蕉,晚上吃4个香蕉。第二天,早上吃4个香蕉,中午吃2个香蕉,晚上吃3个香蕉。那么猴子这两天的食量有没有变化呢?”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发现猴子两天吃香蕉的数量是一样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得3+2+4=4+2+3的结论,进而使学生明白,在加法运算中数字的位置变化不影响最后的计算结果。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能力以及加法运算律的灵活地运算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数学具有多变性的特征,其具体表现为解题思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许多变化。只有在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生才能够使用更加简单精准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变化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为目的,使学生感受数学思维是能够在多变中得以创新的。
例如,在学习《泰山古树—计算器》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在用计算机计算的过程中,以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学生往往会按照题目步骤进行计算,然而还是会出现学生因输入错误,而导致结果错误,使学生不得不进行重新计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将错误进行变式从而弥补过错呢?就以一名学生在计3459+1640时为例,他不小心将算式输错了,输成了3459+1680,他发现了错误想要进行删除及重新计算。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灵活对数式进行变换为3459+1680-40,再进行计算这既不用重新输入,同时也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教授学生会灵活运用数字的特性,以此来提高计算灵活性与准确性。带领学生感受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的多变性,实现学生熟练应用数学原理,调动学生的大脑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数学所谓能力。
总之,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学会进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进行问题的发现、探索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