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输穴治疗痛症规律探析

2019-01-13 13:58李梦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关节痛太溪甲乙

李梦婷,王 卫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首次提出了输穴理论。输穴是五输穴之一,是经气已经较为充盛,由此输注于深处的部位[1]。十二经输穴包括:手太阳经后溪、手阳明经三间、手少阳经中渚、足太阳经束骨、足阳明经陷谷、足少阳经足临泣、手太阴经太渊、手厥阴经大陵、手少阴经神门、足太阴经太白、足厥阴太冲、足少阴经太溪。古代文献对输穴的主治功用记载较为丰富,现代临床中输穴应用也十分广泛,但对输穴治疗痛症应用规律的总结尚不足。本文以“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规划项目中医类电子丛书《中华医典》第五版为检索工具,对十二经输穴在痛症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做一归纳探析,以期为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1 躯体关节之痛

十二经之输穴均具有治疗躯体关节痛的作用,主要包括经脉循行部位的躯体关节痛、输穴近部的躯体关节痛及脏病引起的躯体关节痛。

1.1 六阳经输穴善治远部痛症 手足六阳经输穴善治颈、肩、腰背、四肢部位的痛症,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古代文献中,《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备急千金要方》等15部著作对手足六阳经输穴治疗躯体关节痛记述较为充分,详见下文。

手三阳经输穴以治疗颈项痛、上肢痛为主。颈项及上肢痛因于外邪侵袭者宜取后溪、三间,而热痛者宜取中渚。如《针灸大成·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载“得脉浮,病人面白,善嚏……体重节痛刺三间”。取三间可散寒通经止痛。《医宗金鉴·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载“中渚穴主治……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以中渚泻火止痛治疗痈毒火邪所致的上肢部红肿疼痛。

足三阳经输穴以治疗颈项痛、腰痛、下肢痛为主。外邪侵袭引起者宜取束骨、足临泣,由热引起者宜取陷谷。如《针灸甲乙经·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载“寒热腰痛如折,束骨主之”,取束骨疏通太阳经脉,散寒通经止痛。《伤寒总病论·伤寒暑病通用刺法》载““热病始足胫痛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陷谷穴……针入五分,泻之”,取陷谷以泄热通经止痛。

1.2 手三阴经输穴善治近部痛症 手三阴经输穴治疗躯体关节痛,则以治疗输穴所在的局部和邻近的痛症为主。太渊、大陵、神门均可疏通局部气血,善治腕臂痛,在《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等13部著作中有所记载。如《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载“臂厥……转筋,掌中热……臂内廉痛……太渊主之”。《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取神门治疗“臂厥……胁臂痛……掌发热”。手三阴经输穴主要发挥局部作用。

1.3 足三阴经输穴善治脏病体痛 足三阴经输穴不仅可治疗输穴所在的局部和邻近的痛症,又可治疗以本脏有病而反映在外的相应躯体关节痛。其中,太白以治脾湿外感引起的重痛为主,太溪以治肾阳虚衰引起的冷痛为主,太冲以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胀痛为主。在《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外台秘要》等16部著作中有所记载。如《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载:“太白主……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取太白健脾燥湿、止痛轻身。《针灸大成·足少阴肾经》载“太溪主……心脉沉,手足寒至节……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取太溪温补元阳、散寒止痛。《医宗金鉴·太冲穴歌》载“太冲主治……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腰背疼痛等证。”阴经输穴五行属木,肝亦属木,太冲可理气通经止痛,故可用于肝气郁滞引起的气血痹阻不通而痛者[2]。

2 头面五官之痛

输穴治疗的头面五官痛主要包括头痛、目痛、咽喉痛、齿痛等。束骨、中渚、足临泣、太白、太溪为治疗头痛的常用输穴;后溪、中渚、三间、足临泣、太冲为治疗目痛的常用输穴;中渚、大陵、太溪、太冲为治疗咽喉痛的常用输穴;三间、太溪为治疗齿痛的常用输穴。

2.1 输穴善治头痛 头痛之病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类[3]。外感头痛中,风寒头痛宜取束骨,风热头痛宜取足临泣,风湿头痛宜取太白;内伤头痛中,肝阳头痛宜取中渚为主,肾虚头痛宜取太溪。在《针灸大成》《备急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等9部著作中记载十分丰富。如《外台秘要》载“束骨主寒热……暴病头痛,身热痛……恶风”。《西方子明堂灸经》载“太白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热病头重”。《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载“头风痛肿项腮连……临泣针时有验”。束骨、足临泣、太白均可治外感头痛,常需辨证取穴。《备急千金要方·头面第一》载“中渚主颞颥痛,颔颅热痛,面赤”。《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载太溪治“肾虚头痛,头重不举”。可见内伤头痛常取中渚、太溪。古代文献中,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的治疗较少选用输穴。

2.2 输穴善治目痛 “目不因火则不病”,目痛的发生与感受时邪疫毒或素体阳盛、脏腑积热关系密切[3]。目痛常取后溪、中渚、三间以治风火侵袭者,取足临泣、太冲以治肝胆火热者。在《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13部著作中均有涉及。如《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载“烦满身热,恶寒,目赤痛,眦烂,生翳膜,暴痛……后溪主之。”《针灸聚英》载“三间主寒热,疟,唇焦,口干,气喘,目眦急痛”。手三阳经输穴可疏风泄热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目痛。《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取足临泣治“眼肿赤痛头旋”。《备急千金要方·头面第一》载“太冲主目急痛赤肿”。肝胆经输穴则善泄肝胆火治疗内火炽盛引起的目痛。

2.3 输穴善治咽喉痛 咽喉痛的基本病机为火热或虚火上灼咽喉[4]。外邪所致者宜取手少阳经输穴中渚;脏腑实火所致者宜取大陵、太冲;肾阴虚火旺所致者宜取太溪。古代文献中,以输穴治疗“喉痹”“嗌痛”“喉痹嗌干”等咽喉痛症在《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等11部著作中均有记载。如《外台秘要》载“中渚主热病汗不出……寒热,嗌外肿……喉痹”,取中渚以泻热利咽。《类经图翼·手厥阴心包络经穴》载“大陵主治热病……呃逆,喉痹,口干”,大陵可清心泻火以利咽喉。《子午流注说难》载太溪证治肾阴虚引起的“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嗌中肿痛”。临床需辨证选用。

2.4 输穴善治齿痛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齿浮龈不肿者,为肾火水亏也。胃脉络于上龈,大肠脉络于下龈,皆属阳明,故牙龈肿痛为阳明之火”,《温热经纬》认为齿痛的发生与肾、胃及大肠密切相关。古代文献中,治疗齿痛之输穴以太溪、三间为主。其中,手阳明经输穴三间主治阳明积热上壅引起的齿痛,足少阴经输穴太溪主治肾精亏虚、阴虚火旺引起的齿痛。可见于《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类经》等9部著作中。如《针灸甲乙经·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载“齿龋痛,恶清,三间主之。”《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取太溪治“下片牙痛,颊项红肿痛”和“上片牙痛,及牙关不开”。

3 脏病痛症

阴经输穴善治脏腑内伤引起的痛症,常表现为“心痛”“胁痛”“腰痛”“脘腹痛”“少腹痛”“阴痛”等。脏病引起的胸痛、脘腹痛为阴经输穴的主要治疗范畴,常用输穴有大陵、神门、太渊、太白、太溪;脏病引起的腰痛、胁痛亦可选取阴经输穴施治,与本文中足三阴经输穴治疗躯体关节痛相近,在此不再赘述。

3.1 胸痛宜取心、心包、肺及肾经输穴 输穴所治疗的胸痛多与血瘀、寒凝、气滞等因素有关。古代文献中,太渊善治气机阻滞引起的胸痛;大陵、神门善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引起的胸痛;太溪善治寒凝心脉、心血瘀阻导致的胸痛,记载于《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等16部著作中。如《针灸大成·手太阴肺经》载“太渊主胸痹逆气”,取太渊降逆止痛。《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载“短气胸痛,大陵主之。”可见大陵具有益气通经止痛的作用。《子午流注说难》载太溪证治“心痛如锥刺,手足寒至节”,以肾经输穴温经通脉止痛。赵百孝[5]等对输穴主治特点研究认为肺经、心经、肾经输穴具有治疗本脏病症和本脏疼痛的作用。

3.2 腹痛宜取脾、肾经输穴 腹痛常因于腹中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导致,不通则痛[3]。输穴以取脾经、肾经输穴为主。其中,太白以治疗脾虚气滞引起的脘腹痛为主;太溪以治疗中虚脏寒、瘀阻腹中引起的脘腹痛为主。在《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等16部著作中均有体现。如《针灸甲乙经》载“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胀,心痛尤甚”,取太白健脾理气止痛。《备急千金要方·瘿瘤第六》载“太溪主胞中有大疝瘕积聚,与阴相引痛”,取太溪化瘀通经止痛。

4 小结

历代针灸医家对输穴治疗痛症的理论不断完善,主治痛症之范畴也日益全面。由上可见,输穴治疗痛症应用范围较广,对躯体关节痛、头面五官痛、脏病痛等均具有治疗作用。“输主体重节痛”,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在输穴以外另有原穴,阴阳两经输穴治疗痛症范畴有所不同。其中,阴经输穴为本经原穴,二穴合一,多具有补益不足、调理脏腑、通经止痛的作用,善治输穴近部的躯体关节痛和脏病痛;阳经输穴与本经原穴不同,多具有疏通经络、理气泄火的作用,以治疗相关经脉的躯体关节痛、头面五官痛为主。当代应用输穴治疗痛症范围越来越广,然而至今未对输穴治疗痛症的规律达成一致意见,仍需进一步归纳总结。

猜你喜欢
关节痛太溪甲乙
关节痛型狼疮与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指标鉴别
白介素1 在炎症性关节痛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泡澡刮痧防治秋季关节痛
温暖手脚
骨关节痛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减肥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