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正兴学校 赵冰冰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简要阐述中学数学预习指导的基本策略。
要使课堂的教学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应将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拓展。向前延伸,即指导学生开展课前的预习;向后拓展,即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整体教学活动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三个基本环节,三个基本环节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课前预习就成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学规程。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数学学习的预习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细化可分为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各导,对学生的智力提出严峻挑战。通过课前预习,充分做好接受新知的已有经验准备与心理准备,对课堂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使整体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听课时思维状态与课堂教学进程同步。尽管在预习中会存在一些知识点不能掌握的情况,但由于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经过课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必然使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确保学习的主动性。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针对预习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过程的特点,我们应将预习作为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课前预习,养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课中听讲,检验预习成效,通过教学互动,实现思维的交锋与视角融合。坚持课前预习,必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内容,人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前预习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学习必然存在一些困惑,这时,让学生在问题提出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提升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进行有效课前预习的关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教师应事先设计好引导学生预习的提纲,我们一般称之为预学案。在进行预学案的设计时,我们要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现状出发,遵循数学思维规律,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具体,要求得当。
围绕预学案的要求,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对于概念的预习,要求达到能叙述、会判断,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如预习“映射”这一概念时,通过叙述首先认识到映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要判断一个对应是不是一个映射,必须对映射的概念——对于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按对应法则,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明确概念的外延。“一对一、多对一”这两种特殊的对应,能举出一些映射和不是映射的例子,完成认识这一概念的全过程。对定理、公式的预习,要达到能分清条件结论、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了解推证过程和应用。
如预习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时,首先分清“在三角形中”这个前提,明确结论“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转化为数学语言,其推证过程是以直角三角形为特例、平面向量为工具得到结论。对例题、习题要明确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得到此结论必备的理论论据,然后看题设与这一理论依据有何异同之处,不同时如何对题设条件进行转化,相同时还要明确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书写格式,以利于课堂上质疑问难。
学生预习后,要指导学生小结预习结果。比如,可以让学生写出教材上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列出全书章节内容之间的并列与从属关系。对于例题,在旁边说明各主要步骤的依据,在题后空白处用符号或几个字写出本例特点,体现编者选例意图。对例题条件、结论的变化,由特殊向一般转化,将有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发展。
将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评价,课前预习的结果应作为课堂的教学起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预习评价工作:
对照下发的预学案要求,逐条进行分析,让学生自问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能否清楚地复述出来,定理、法则是否较好理解,在预习中存在哪些问题,本课知识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能否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等。
通过课前提问、预习展示等方式,教师要弄清楚学生预习的情况,对一些学生预习中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做进一步的讲解。在弄清楚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使之成为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时,坚持以学生的预习结果作为教学起点,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