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 温常青
在重构课堂生态,创新高三语文悦读模式时,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关键的语言筛选与分析能力,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性理解,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本的特征与关联,并且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推进文本细读,实现“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迅速提升的目标。
高考语文试卷是语文教学的“风向标”,也是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到试卷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部分。在推进高三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明确培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标,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从高考语文考核的重点看,在聚焦“立德树人”价值理念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并且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卷的现代文阅读为例,在“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中,试卷素材选择了我国文联主席铁凝创作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文章以“文学艺术为谁创作”为问题核心进行论述,综合提出了文学艺术创作应该服务人民,并集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解答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文学艺术为谁创作的具体困惑。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则从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纸张寿命与温度湿度的关系和毛里求斯档案修复等角度命题,阅读材料既有跨学科特征,也有一定国际视野,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传递实用性阅读的“应用”价值。
目前高中学生语文阅读存在以下不足: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现代文阅读重要素材的理解与提炼。在古诗文阅读时,学生存在古汉语词汇积累不够,对古诗文深度理解能力不足等现象。在复习备考时,存在聚焦“做题”轻视“阅读积累”的片面问题;学生将学习精力过多放在了“题目”的处理技巧上,缺乏对语文阅读素材的有效积累。传统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理解内容的主观表达,影响了阅读教学成果转化。
结合目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要求,以及教育信息技术成熟应用现状看,在高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聚焦现实生活,融入教学趣味,通过打造“悦读”模式,重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目前语文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技巧”型阅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考试需要,尤其是高考语文试卷对学生提出了情感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全新考核要求。因此,高三语文阅读要利用“悦读模式”,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重技巧”问题,通过赋予趣味理念,让学生在愉悦状态下,参与阅读学习,形成扎实的阅读积累。在实施悦读模式时,要树立学生为先的基础理念,通过选择合适的“悦读素材”,鼓励学生进行情感朗诵,让学生在语气语调的变化中,体会阅读材料的情感内涵。同时,该过程也让学生对阅读教学形成新的趣味理解,实现从素材阅读向理解能力的有效转变。
在高考“有效备考”理念指导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互相激发和思考,从而对阅读材料中具体诠释的情感形成“悦读”认知,带动学生深化阅读理解。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要注重品味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情感理解。以《荷塘月色》为例,学生在阅读学习时,要注重细细品味本文在语言应用和词语结构方面的“美学”内涵。只有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本文在修辞手法上,将荷叶、荷花描写得“栩栩如生”。在写作手法上,则多次使用了排比、通感等手法,赋予了本文独特的情感诠释。而这些阅读所得,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对阅读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重构课堂生态,打造新的趣味性“悦读”模式,是高三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当前高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情景,通过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悦读教学”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系统化的悦读能力和技巧,实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