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江西省横峰县姚家中学,江西 上饶 334300)
随着素质教育的完善和深入发展,初中数学学科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新课标教育体系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和现在的教学需求及教育理念相背离,因此,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教师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得数学这门学科更加接地气儿,减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降低学科的神秘感,将枯燥复杂的纯理论知识与生动具体的生活现象相结合,从而使初中数学的学科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上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和生活中实际案例相结合,利用趣味化的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形成对教材知识的初步认识,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进而实现后期知识内容的真正掌握。而且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好奇心,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促进最终的教学效果提高,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生活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传统教学偏向于理论的单向传输,这会更加加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是其更加难以理解,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1]。
根据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譬如,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纯理论性知识,数学概念和定义众多,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阶段的学生通常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主学习能力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数学教师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股脑的直接将教材知识灌输给学生,并要求其死记硬背,记住概念公式,然后接下来再结合课本例题进行讲解,传授给学生公式套用方法和解题思路,让学生熟记案例,进而在考试中能够快速准确的答对题目,拿到分数。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短期内实现成绩的快速提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也没有深入理解所包含的数学理论,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不够,对后续的高年级数学学科的教学百害而无一利[2]。
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理论,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实质理解和吸收,完全可以采用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事例融入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进而带入教材知识的讲解,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和日常性,减少学生们对数学的畏惧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深入实际生活,自发主动的去探索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3]。
数学知识的实际课堂训练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通常以试卷、习题等其他纸面化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的牢固程度,但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这种课堂训练方式无疑过于单一化、低效化,达不到学生对有关内容的实质性吸收的效果。此时,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在课堂上模拟重现,摆脱单一的纸面化训练模式,通过立体且生动的趣味化场景构建,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既能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达到学生对所训练知识点的有效吸收[4]。
与此同时,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训练时应当注意呈现方式,将课堂训练生活化,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相关案例,进而代入训练题目,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实现高效训练。
教师不仅要重视初中数学的课上教学,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课下教学。数学是一门标准的应用型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但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忽视这种联系,仅仅围绕教材知识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数学与生活相互脱离。学生觉得数学学科高大上,不接地气儿,很容易就产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莫名的不自信,导致还未开始学习,心理就先打起了退堂鼓,极大的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严重影响数学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当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开数学学科神秘的面纱。例如,在进行统计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课下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时间对生活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比如说马路上不同汽车类型在某一时间内过往数量的统计等,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了有关的统计方式[5]。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亦或是组织实际的生活化实践,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全方位、形象化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教学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