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从课文到戏曲课本剧的转换

2019-01-13 08:46:35琚洁
魅力中国 2019年29期
关键词:禾苗课本剧戏曲

琚洁

(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课本剧是秉承教育部倡导的直观教学原则,精选课本中的优秀课文,并根据课文改编成由学生进行表演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课本剧的排演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教材内容,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质、正确审美和健全人格。在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之后,戏曲课本剧也随之风行在大中小学的校园中,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创造、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还将学生带入到中国戏曲,促使他们越来越热爱传统文化,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豫剧小戏《拔苗助长》就是我们根据成语故事创作的戏曲课本剧,曾获得了第六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一等奖。今天我就自己在创作这部剧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梳理成文字,希望可以帮助更多致力于戏曲课本剧创作的同行。

一、制造戏剧冲突加强故事性

戏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矛盾冲突,和普通的戏剧形式相比较,课本剧的时长相对较短,角色也不是很多,所以更需要简洁明晰的核心事件和集中强烈的故事冲突。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也显得更加丰富,所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舞台呈现已经不能满足课本剧的要求,也不符合现在快速发展的文化教育,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有效的综合艺术元素来辅助戏剧冲突的呈现。

《拔苗助长》本身是一个成语故事,课文本身只有简单的200来字,没有太过复杂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也十分简单,只有“古人”和“儿子”两个人物,而且他们之间基本没有面对面的接触,所以如果按照原文进行课本剧的创作,很难形成直接的戏剧冲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创作戏曲课本剧《拔苗助长》时候在尊重课文本身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课本剧的角色,加强了戏剧冲突,使得故事节奏更加紧凑。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加的饱满,我们首先就是把“禾苗”进行拟人化,通过禾苗“咱们要快点长高,快点成熟”、“原来我们小秧苗的生长规律是这样的”等这样的对话,十分形象的呈现出“拔苗助长”和“自然生长”的第一组矛盾;其次就是根据故事的发生地点,增加了一个“青蛙”的形象,它不但通过几段念白来推进故事的递增式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帮着我们进一步的揭示和强化了禾苗的生长规律,以此来进一步强化戏剧冲突的呈现;在最后我们根据中国人的思维,借鉴《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戏曲剧目中“教子”的情节,将“儿子”换成了“母亲”,通过“母亲”的质问将戏剧冲突进一步推进,然后通过母亲的四句演唱来完成这则成语故事的思想表达,以此将戏剧冲突进行推向顶峰并进行解决。

二、融合熟知元素拉近距离感

戏曲课本剧其实就是儿童戏剧的一种,具有儿童戏剧趣味性这一基本特点。那么对于戏曲课本剧来说,有趣的最终表达就是好看、好听、好玩,那么如何通过好看、好听、好玩的戏剧形式来增加课本剧趣味性呢。戏曲课本剧本位的创作,决定了我们必须意识到受众是广大学生,但是目前学生对戏曲的概念还相对陌生,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行为逻辑,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艺术形式,进而和戏曲进行有机的融合,这样才能最大效益的实现戏曲课本剧的价值和意义。

在《拔苗助长》的创作伊始,我就决定借用一个学生最熟悉的艺术形式来拉近这个剧和学生这个受众群体的距离感。通过在学生中的调查,发现和戏曲相比而言,他们对舞蹈的熟知度和兴趣度有着很大的群众基础,于是就根据《拔苗助长》的故事情节,有意的提取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动片段,以舞蹈、合唱等形式进行艺术化处理,作为戏剧情节展开的切入点贯穿全剧,通过舞蹈、合唱等拉近学生和戏曲的距离感。其次就是我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间站在了学生角度去挖掘和处理题材,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行为逻辑,融入“青蛙”这样一个学生们都特别喜欢的童话元素,在情节开展的过程中一直起到推动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审美“青蛙”,所以才使得少年儿童这个观众群体感到亲切,课本剧中的戏曲也因此做到了被儿童广泛了解、接受和理解。

三、立足戏曲本体凸显形式美

传统戏曲作为最具中国美学的艺术形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艺术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戏曲舞台上的忠奸美丑、是非黑白、曲直正邪,都是形成我们行为坐标的主要支撑。在当下这样一个各种艺术形式并存、消费文化成为主导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想让戏曲通过“戏曲进校园”的推广重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就必须从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入手,创作出适合他们的艺术形式,而戏曲课本剧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戏曲课本剧,顾名思义最主要凸显的是戏曲的美学规律,这也决定了我们在戏曲课本剧的创作中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证戏曲基本特性不被破坏。

区分地方戏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唱腔,为了让孩子看到的事原汁原味的豫剧,所以在《拔苗助长》这个剧中设计了两个唱段,我们都采用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豫剧板式,但是将音乐进行重新配器,突出了儿童气息和时代感。在表演上,我们在贯穿全剧的舞蹈中,形象的将禾苗的叶子和戏曲的水袖融合在一起,形成有着戏曲风味的水袖舞,通过不同的动作变幻成禾苗无数的形态。众所周知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当的划分,在戏曲中行当将人物形象、行为动作、性格色彩进行区别的一个分类系统,也是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而特有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拔苗助长》中就谨遵戏曲的行当化的艺术规律,根据“古人”的稍显滑稽和蠢萌的行为性格特点,将其设定为丑行;而母亲这个角色的增加不仅因为加强戏剧冲突,也为了丰富本剧角色的行当,母亲的“老旦”和“古人”的“丑”在剧中相映生辉,用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戏曲的行当。

四、突出教育功能彰显引导性

课本剧和所有的戏剧模式一样,具有很明确的教育性,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习惯去彰显其教育性,将真正的道理放在情节进展中,使得学生通过理解人物,从而获得正面的教育引导信息,而不是引导性的进行刻板的教条主义。那么如何让主题完整表达且让教化不着痕迹呢?

在《拔苗助长》的课文中其实并没有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结尾作为戏剧来说,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课文主题掰开揉进戏剧的发展中,开始用禾苗们的戏曲“对白”说明“万物生长皆自然”的规律,继而是在拔苗助长后,禾苗们用戏曲“独白”展示了违背生长规律的后果,最后借用“母亲”的唱腔点明了“急于求成枉费力”的思想主题。但是我们并没有和原文一样就此结束,而是又增加儿子认错的正确态度,使得课文主题再次升级。

综上所述,在当下这样一个资源广泛、信息丰富的时代,一味的照搬课文或一味的套用戏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戏曲课本剧的故事表达,想要提高戏曲课本剧的故事表达,我们必须探寻和内容匹配的艺术形式,创作和主题统一的文学脚本,将讲故事和说道理进行完美的融合,才能让课文的戏曲表达深入童心,不但产生更好的教化效果,而且帮着孩子们更好的认知戏曲。

猜你喜欢
禾苗课本剧戏曲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小熊的家
启蒙(3-7岁)(2020年11期)2020-11-28 10:08:28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禾苗上的露珠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To Pull Up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