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星
(铜仁市第九中学,贵州 铜仁 554300)
初中音乐欣赏课程作为培养中学生情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重要课程,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质量的音乐欣赏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进而通过对音乐形象的正确认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高质量的音乐欣赏课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当积极、投入的进行备课,只有对所要讲授的知识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灵活、科学的运用教学手段,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教学工作[1]。
例如:在“小奏鸣曲”的器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要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欣赏与学习,教师在课前应当准备有作者姓名、创作原因、历史背景的彩色卡片,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类,而有一定音乐鉴赏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快速的将“小奏鸣曲”的特点进行叙述,教师在学生叙述后为学生播放其曲目选段,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小奏鸣曲的特点,日后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将作曲者创作的经历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使学生在观看时对小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将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够有较为清晰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对音乐欣赏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与掌握,进而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音乐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在进行音乐欣赏课学习时不仅是为了放松自身学习压力,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音乐素养[2]。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利用经典音乐作品带领学生进行欣赏与鉴赏,不仅促使学生在欣赏中对音乐有所了解,同时还能够通过作品欣赏吸收音乐作品的特性,在深入浅出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
此外,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工作,充分锻炼学生的“唱”、“听”能力,通过多听、多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音乐欣赏课中大多学生都是从听不懂到能够对曲目进行简要分析;从不想听到能够听完整首曲目,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对于曲目作品有一定的灵感与鉴赏能力,并且在音乐欣赏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身的想法,说出自身对曲目的理解,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重要动力,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由于在音乐曲目欣赏中较为经典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反复聆听,对所欣赏的曲目进行模仿与创新。相同的曲目或歌曲由不同的人演绎会有不同的“化学反应”,教师在学生创新时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发声方式有重要的认知。例如:在学生欣赏与创新时,告诉学生“你认为微笑能使你将曲目演绎的更好,你就微笑,选择你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进行创作。”
例如,在欣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采用经典唱法进行演唱,此时的演唱特点是“透、亮并重”;之后再向学生展示曲目通俗方式的唱法,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会创新,并能够主动掌握适合自身的演唱方式,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曲目聆听、欣赏中,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为学生树立明确的认知“过程比结果重要”,音乐欣赏课程的中心思想是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为基础的示范性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塑造高尚的品格与情操奠定基础,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教学过程,采用积极评价的方式调动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热情。音乐的魅力在于它是感性的,每个学生在欣赏时都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每个学生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以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有些学生听到的是高山远景,空阔缥缈;而有的学生则听到的是潺潺流水,呦呦鹿鸣。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感受时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总结,从而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音乐欣赏课多采用欣赏曲目的方式开展,其以一种美好、积极的艺术熏陶活动感染学生,通过逐步渗透使学生能够对音乐形象有较为正确的理解。初中音乐欣赏课作为对学生美感与情操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音乐欣赏与鉴赏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欣赏、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使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日后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推动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和顺利进行,实现学生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