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
(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峨峰小学,贵州 毕节 551705)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在数学上有一定的发展。虽然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新课程教育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好数学,有所进步。愿望总是与现实相背离,学生的水平不一、认识不一、理解知识点的能力也不一样,学生数学成绩上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争取让优生更加优秀,成绩稍差的学生也跟上整个班级的脚步,做到所有学生皆有进步,并且产生对数学这门课程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高效率的学习天地。
导致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肯定是有原因的,智力方面的因素占的比例不是很大,毕竟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智力开发程度都差不多,大部分学生学不好数学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应付听课应付考试;有的学生不够勤奋,上课老师讲的知识是能听明白的,但是一下课就贪玩不去复习,导致知识点的遗忘;还有的学生因为觉得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导致上课的积极性提不起来,自然成绩不是很理想。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认为老师正确的引导对解决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问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老师应该加强对成绩稍差些学生学习的关注力度,才能发现学生到底是哪个环节遇到了问题,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注意与关怀,不让学生产生老师只喜欢学习好的孩子这种错误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的提问环节中,多多提问那些数学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的学生,然后鼓励学生不论对错,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好,一开始学生或许觉得比较没有底气,不好意思说出答案,但是只要说出自己想到的,哪怕这道题只想出来一半的解题过程,也能证明在课上学生是有听课有收获的。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做题目时在哪里遇到了拦路虎,然后在鼓励其有一个好思路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打倒“拦路虎”,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会比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然后老师也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家访,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分析影响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因素。比如:有些学生父母工作繁忙,没时间关注孩子学习,学生也缺乏自制力,不能做到自主学习。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和学生父母进行沟通,给这个学生额外“定制”一份作业,就是把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用笔记记录下来,第二天去老师办公室由老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回家有认真复习,还可以配合奖惩制度,表现优良可以全班当面表扬,如果偷懒没复习的话要回去给父母复述知识点并要得到父母的签字,直到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成绩也有所提升为止。
只有找到后进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原因,才能从根本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数学不再抵触,不再头疼。消除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学生的成绩必然会有所提高。
在上文中我有提到自己的观点,对待后进生要投入更多的耐心与关注,先让学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与老师的引导离不开的,老师有很多教学的方法可以选择,目的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学习数学。因此老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学生们之间的差异,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如果给全部的学生布置一样的学习任务,那些学困生很容易跟不上班级的进度,从而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规模的竞赛活动,将班级分组,在每组抽出一个数学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去黑板上做同一道与他们水平相匹配的题,然后看看他们谁做的又快又好,然后优胜者将为自己所在的小组获得积分,最后分几轮比赛,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减少一部分作业量的奖励。这种小比赛对他们来说是很公平的,他们一看都是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题又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首先心理上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然后听到积分最高的组可以减轻作业量,自然有了竞争的欲望,这样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而且通过这种小组模式教学,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每个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够理想也都是暂时的,因为他们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怀着足够的耐心去对待学生,同时教师也应该正视每个学生之间的差距,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小集体共同探讨学习,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跟着老师课堂的步伐走,都可以有所进步。在教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没有理由被放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就是我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相信教师和学生们只要一起努力,必然会缩小班级间的两极分化现象,让学生们都能自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