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艳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第三小学,河北 保定 074200)
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文章就生意长流。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有富有个性特色的东西可写,学生展示个性才会言之有物。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激活每一个学生自己的感官和思路,发掘生活的素材,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和思绪,使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由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而创造潜能得到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习作要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实施大作文教育,即要关注广阔的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日出日落。
如:凉爽的秋天来了,偶尔早晨大雾弥漫。此时,我带领学生到野外去感受雾,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描写出雾的特点。其中孙晓娜是这样写的:“雾虽然没有大雪壮观,没有小雨缠绵,但是它却很温柔,它像一位慈祥的妈妈爱抚自己的儿女一样,抚摸着你的面颊、使你有一咱温柔的之意、湿润之感。雾不但温柔,还很朴素。无论是粗心看还是细心看,它都像一道白色的幕布,披在山川、河流、树木房屋上,幕布上没有一道花纹,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学生把置身在浓雾笼罩中的“我”体验到的感觉、情感、用比喻、拟人的方法,真切、生动地描绘出来。由于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学生把雾比喻成一道没有花纹的幕布,为文章增添了绮丽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中把握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奠定写作的基础。
其次是以生活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接受知识往往由兴趣开始,他们倾注于生机勃勃的田野、波澜壮阔的大海,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只有让他们面向实际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美,去观察自己感到有情有趣的事,他们才会乐于观察描绘,用孩子的笔,写孩子的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最根本的是说真话。只有出于内心,抒发自己真实的,特有的感受的文章,教师自然的、健康的,读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可见,“直抒”和“朴实”对训练学生作文是很重要的。
比如,指导学生写《爬山》这篇文章时,我带领学生去爬山,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爬山之前的兴奋,爬山时的艰辛,爬山之后的愉悦。当学生登上高山之巅欣赏自己家乡美景时,真正体会到了流连忘返的感觉;远远望去海面上白帆点点,山间绿树红花,林中鸟声清脆宛转。他们情不自禁地跳啊、唱啊,整个山顶都沸腾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写作激情即从心底涌起。因为是学生全身心的感奋和活跃,习作状态生机勃勃,这篇作文只用了四十分钟,写得不拘一格,不落套子。有的侧重于景色的描写,有的抒发了热爱家乡之情,自由奔放、洒洒落落。
学生的作文除了表达真情实感外,还要根据事实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的作文富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
比如,在教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首先在让学生弄懂课文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激发:小女孩在临冻死的时候做了一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别人知道吗?谁也不知道。但作者根据小女孩当时的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想象,使小女孩得到她需要得到,但又无法得到的暖和快乐。这些丰富生动的想象是多么合理。因为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疼爱。我们读后觉得这个小女孩特别可怜,特别让我们同情,同时,我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在于作者想象的入情入理。
接着学习《穷人》,我就让学生续编这个故事。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内容,进一步揣摩了人物的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多种形式描写化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大胆地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原文的情节再合理地发展,构成新的故事。如:有的同学续编了“桑娜和她的丈夫为了抚养孩子,妻子不分昼夜为别人织网、补网;丈夫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出海打渔,日子终于有了盼头了……”;有的同学则是这样续编的:“……由于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桑娜支持不住了,她病倒了……在她奄奄一息的时候,还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一定要照顾好两个可怜的孩子’……”。不但创造性地续编了这个故事,还把桑娜善良的心理展现出来,使故事生动形象,感人至深、富有真情实感。学生的想象潜力已最大限度地被调动了,进而挖掘了内部的灵性,使其更大地生成和发挥。
总之,作文教学已不可抗拒地面临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是,用真情换真心,学生的习作才能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鲜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