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莲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5300)
在我们使用学案导学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往往会发现辛辛苦苦编写了导学案,却没有看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2011年我校实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了“预习、演习、导学”三强化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科教师都致力于学案设计的探索与研究。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帮助他们学习的工具和学习材料,以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工具和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学习工具和材料就是学案。可是在教学中出现了学案编制的简单化,模式的单一化,知识点化等诸多问题,学案发挥不出有效性。为此研究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学情的学案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生物学科教师,我认为这是展现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的机会来了,一定要好好把握,给学生一份满意的答卷。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一下生物学案设计有效性的策略,笔者认为“导学学案”的编写要具有以下特点:
学案导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学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因此,要以学案为载体,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动脑思、动口说、动耳听、动手做的活动中增长智慧,提高思维水平,才能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的教,学生要创新的学,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交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交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
相当一部分老师把学案设计成试卷,满篇子的题,生怕学生做的题少,不注重方法指导,学案发下后学生只是为了完成题而做题,漫无目的地在找答案。我认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多斯惠曾深刻的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案设计应注重方法指导,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例如:我在讲利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时,学法指导这样设计,看书上显微镜使用步骤,结合视频演示归纳出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及每一步使用的注意事项。我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会了自学。因此在学案编写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学案编写应注意它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因此,“导学学案”在研究学情和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与层次。
“导学学案”编写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我们应当看到,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因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砺与提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养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们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课堂,生物课有很多都是实验课,如开展室外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等等。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创造的能力。开放的生物课堂,需要开放型的导学案,所以教师就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一个模式的学案。同时“导学学案”编写的开放性体现在:编写的主体,不只是教师个人,也有教师集体的智慧;不只是教师一方的精心设计,也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是一种合力。“导学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书写,它突出的是实践能力。“导学学案”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把自由发展的时空还给学生,放开思路,以原有知识作铺垫,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享受生物学习的快乐。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更活跃。同时,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的更为突出。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毫无顾忌地在小组讨论、集体研讨中发表个人见解。
我认为好的“导学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的网络构成体系。好的导学案已经使我们的教学成功了一半,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根据导学案所反馈的内容加以夯实,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我们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有效编制和使用导学案可以有利于师生观念的转变,减轻师生课后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