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瑜清,张 双,雷超芳,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王庆国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师从伤寒名家刘渡舟,临床善用经方,博采众家之长,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吾辈有幸随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王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患者女性,75岁,黑龙江人。2017年11月21日(立冬)初诊,主诉:喘憋10余年,加重伴头晕乏力1月。患者自2007年始出现喘憋气短,逐渐加重,伴有下肢水肿,2013年在黑龙江鹤岗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曾服用地高辛、呋塞米、美托洛尔等药物控制病情。1月前喘憋气短加重,伴有头晕,经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来京求诊。既往有胃溃疡病史。刻下症:喘憋气短,动则尤甚,伴有头晕乏力,后背凉,形寒肢冷,腰膝凉甚,小便量少,下肢水肿。纳差,无胃痛,大便干,夜寐一般,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水滑,脉沉弦。辅助检查:2017年11月15日阜外医院超声心动图见全心扩大,左心为著。左心房前后径55 mm,左心室室间隔厚度及后壁厚度9 mm,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64 mm,射血分数(EF)23%;右心房左右径增大,右心室前后径29 mm。收缩幅度弥漫性减低,二、三尖瓣瓣环扩张,闭合欠佳。诊为符合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左心室功能减低,二尖瓣中大量返流,三尖瓣少中量返流,肺动脉高压(约51 mmHg)。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氨基酸末端脑钠素前体4 227 pg/mL。生化:白蛋白37.8g/L,碱性磷酸酶46 IU/L,钾5.41 mmol/L,尿素氮10.10 mmol/L,尿酸595μmol/L,乳酸脱氢酶264 IU/L,高敏C反应蛋白5.72 mg/L。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等无异常。
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Ⅲ级,胃溃疡。中医诊断:喘证,水肿;心脾肾阳虚,水气泛溢证。治以温补心肾,化气利水。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方药组成:制附子15 g,茯苓50 g,白芍20 g,桂枝20 g,炒白术30 g,炙甘草30 g,黄芪30 g,防己10 g,生姜30 g,大枣15 g,仙鹤草30 g,仙茅5 g,仙灵脾10 g,生晒参10 g,麦门冬30 g,五味子1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
2017年12月7日二诊,服上药后感舒适,喘憋、气短减轻,下肢水肿减,精力增,但仍乏力,纳差,口干;近日痛风发作,足趾肿痛。舌质淡红,剥脱苔。前方加北沙参10 g,穿山龙30 g,黄柏8 g,忍冬藤2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2017年12月21日三诊,诸症明显改善,下肢无浮肿,口苦,多汗,乏力。前方加土茯苓50 g,黄芪加至4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2017年12月27日阜外医院复查超声心动图见左心扩大(左心房前后径39 mm,左心室室间隔厚度及后壁厚度均为7 mm,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58 mm,EF36%;右心房左右径正常,右心室前后径21 mm。)二尖瓣瓣环扩张,闭合欠佳。诊为心肌受累疾患,左心扩大,左心功能减低,二尖瓣少中量返流。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氨基酸末端脑钠素前体2 663 pg/mL。生化:白蛋白39 g/L,碱性磷酸酶43 IU/L,尿酸523.94μmol/L,乳酸脱氢酶308 IU/L,高敏C反应蛋白5.8 mg/L。钾、尿素氮、胆红素、ALT及AST等无异常。后带药回家,减量继服以巩固病情。
2.1 中西病证结合,抓主证辨病机 王教授临床诊疗注重中西汇参,病证结合。对有器质性疾病患者力求明确西医疾病诊断,并参考相关检查指标,认为有助于充分认识疾病的整体进展规律,判断患者所处的病程阶段,指导治疗方向和对比前后疗效[1]。该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往往病程较长,患者因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才就诊。主要治疗手段是控制心律失常和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本病例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多年,病情逐渐加重,出现气短,水肿,氨基酸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4 227 pg/mL,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后期合并心衰。此阶段首要的治疗目的为缓解心衰症状,西医疗效不佳,而中医在改善患者症状,稳定病情方面有一定优势。三诊之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明显示不符合扩张型心肌病,NT-PROBNP降为2 663 pg/mL。通过前后辅助检查指标对比,可说明中医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辨病虽可把握疾病规律,但辨证则可明确即时状态。王教授强调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同时,更要辨明中医病机,而主证是疾病的突出表现,是辨病机的关键。“主证是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对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主证是辨证的核心,只有先抓定主证,才能突出辨证的重点。”[2]此病例病位在心,主证为气短憋闷、下肢水肿和小便不利。心脾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液,水不化气而内停成饮,痰饮停聚阻滞气机升降,故感喘憋气短,小便不利;饮邪流动不居,平卧时随体位变动,加重气短症状;饮为阴邪,又可作为病理因素进一步损伤心阳,阳虚水停于心下,故感后背凉,《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久病阳虚程度加重,由心及肾,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虚弱,则见畏寒,腰及下肢畏寒尤甚;全身阳气亏虚,不能制伏水寒邪气,水邪泛溢于肌表,见下肢水肿;舌苔水滑,脉象沉弦,主水寒之邪。故总的病机为心脾肾阳气亏虚,水饮泛溢。
病证结合,明确疾病诊断,辨清主证、病机,本病之治疗思路即可迎刃而解。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心脾肾阳虚衰为本、为主,水寒邪气泛滥为标。虽有水肿、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的水饮邪实之象,但治法不应以利水逐饮为主。一者,因心脾肾阳虚弱,不能制伏水寒邪气,致水气泛溢,因虚致实,阳虚为根本原因;二者,全身阳气虚损为主要方面,若使用发汗、利小便作为主要治法来祛除水饮,会更损伤正气。故本病治疗应遵《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温阳利水为治疗大法。
2.2 温补阳气治其本,扶正补虚以祛邪 针对阳虚水泛之病机,遵治病求本之原则,应温阳扶正为本,利水化饮为标。方用真武汤温阳祛寒镇水邪。炮附子温补肾阳,配伍仙茅、仙灵脾加强温肾阳、祛寒湿之力,使体内“阳光一照,阴霾四散”。王教授认为附子乃治疗急重症之要药,将其喻为大将,可温五脏之阳。本证患者阳虚日久,始不可骤用大剂温药峻补其阳,以防阴阳格拒,附子用量为15 g,即可振奋人身阳气,促进气化功能。茯苓淡渗利水消阴;生姜性辛散,走而不守,宣散内外水气,患者既往有胃溃疡病史,生姜用量达30 g,防范附子害胃;通俗认为芍药为养血之品,但张仲景用芍药制约姜附温燥伤阴之弊,且活血止痛、通利二便。患者便干,故用白芍20 g。
患者年老体弱,正气虚损,故配伍三仙汤和生脉散,扶助正气以祛邪。仙茅、仙灵脾不仅助附子温补肾阳,还有益精气、强腰膝之效。两药与仙鹤草合用,为扶正补虚、益气安神的良方。生脉散益心气、养心阴,同时可防范利水药损伤人体气血津液。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脉散有保护心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3],仙茅、仙灵脾有增强免疫、保护心血管系统等多种作用[4-5]。
2.3 针对主证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王教授强调主证,其不仅是疾病病机的关键提示,而且需要在处方用药中针对性治疗。在辨别病性的基础上针对主证用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若单纯以方证相应指导组方,通过调节证候以改善局部症状,其针对性较弱[6]。王教授选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气短憋闷、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主证。苓桂术甘汤为心病阳虚水停证之基本方。桂枝可温通心阳,平冲气散结气,茯苓利水渗湿,消散阴邪,白术健脾运湿、杜绝生痰之源,炙甘草助桂枝温心阳,助白术健脾胃,共奏温阳化饮,平冲降逆之效。药理研究表明该方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改善免疫等作用[7]。再配伍防己、黄芪两药,取其益气行水、利尿消肿之效,且黄芪有强心作用。
若苓桂术甘汤证阳虚程度加重,可发展至真武汤证。两方皆是温阳化饮之剂,但病情有轻重之别,苓桂术甘汤证为心脾阳虚挟饮,真武汤证为肾阳虚挟饮[8]。反之,用真武汤后证缓解,阳气复水饮祛其大半,则换用苓桂剂善后。本病例中王教授将两方结合运用,壮火以抑水邪,为温补心肾之方。
苓桂术甘汤还可以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临床化裁用于各脏腑阳虚微饮之证。茯苓善利水渗湿,行肺之制节之令通利三焦[9]。桂枝可入膀胱助其气化利水;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且茯苓、白术相配,既能泄水以燥胃湿,又能增加健脾利水之力。
2.4 温药和之护阳气,减量继服防复发 三诊后患者复查已无扩张型心肌病诊断,症状明显改善,病情缓和,嘱减量继服以善后固本。扩张型心肌病本虚标实,水饮生成之根本原因为阳虚,易呈慢性反复发作之势,故培护阳气是防止复发的关键,不可骤然停药,继续服药以巩固病情;且水饮寒邪祛其大半之后,病轻量减,缓缓图之,勿伤其正气,正符合《黄帝内经》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王教授常告诫吾辈临证时需要胆大心细,辨证需心细乃可精准,用药组方时需胆大,有是证用是药,药专而力宏。本病例合用经方,续接时方,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疗效显著,值得吾辈仔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