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坤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学术界对课程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取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的观点,即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的各种自主性活动及体验的总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重要媒介。
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理论的研究者中影响范围最大,实践成果最多的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 Banks)。他的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理论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系统与目标、模式及课程改革途径三方面。其中,课程改革途径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开放教育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拓展受教育机会,致力于“人人、处处、时时”。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民族地区来说,开放教育是迅速提升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范围的重要形式。
本文吸取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理论中值得借鉴的部分,对我国民族地区开放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一些思考。
多元文化课程是相对于主流中心课程而言的。班克斯认为,主流中心课程更多关注于主流文化,而忽略其它种族、文化的经验和历史。这样的课程会使主流学生在产生错误的优越感的同时,失去从其它文化、群体汲取文化营养的机会。此外,美国的少数民族学生,如非裔、拉裔、亚裔美国人等,也将遭受主流课程的消极影响。为此,班克斯提出在课程中整合文化的四种途径。
贡献途径是通过英雄和节日等与少数民族有关事件的方式,使学生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如在马丁·路德·金的诞辰进行庆祝和纪念周活动。其特点为,用与选择主流课程相似的标准,把少数民族英雄添加到课程中,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目标和显著特征保持不变,将种族和多元文化内容整合到主流课程中,不改变主流课程的框架、目标和特征。
附加途径是指在不改变课程的基础结构、目的及特性的前提下,将民族的内容、概念、术语和观点添加到课程中,是将民族内容融入课程的另一途径。它通过添加课程的书目、单元来完成,不改变课程的本质。由于它没有强调课程的重建,因此可能导致人们用主流观点来审视民族内容,帮助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看待社会的作用有局限性。
转换途径与前两种有所不同,它改变了课程的基本假设,使学生从不同民族的角度分析问题、概念和主题。它的课程设置融入了多民族的观点和标准,有助于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在学生学习历史、语言、科学时,不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对主流的贡献,而强调整体的美国文化和社会中不同民族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多元文化的渗透”。
社会行动途径在转换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了要求学生就已学过的与民族相关的概念、问题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它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做决定能力,使学生改进思考、价值分析的技能,提升收集资料的技能,协助学生提升在各族群中的工作技能。
可以看出,前两条途径对课程的假设不变,仍然体现主流文化的观点,而后两条则从多元文化的视角看待课程的观点、态度和问题等。前两条途径通常结合着后两条一起使用,融于实际的课程中。
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途径是以美国社会和文化为背景的。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课程改革途径对我国民族地区开放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民族地区开放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为基础,同时兼顾知识的传授。因此,课程设置要多元化,个性化。通过设置多元文化开放教育课程,培养民族地区的学生在知、情、行等方面接受多元文化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为民族地区开放教育设置课程时,要充分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将其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保留下来,积极推进乡土教材建设。乡土教材,是符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的教材,它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同时兼顾学习者跨文化交往的技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各文化的差异,使他们能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及本民族的文化和特征。
多元文化课程改革途径强调人际互动和社会行动等实践活动。我国民族地区有形式多样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可以充分挖掘能够参与实践的资源,如将课程寓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听有威望的长者口述民族史等。对于某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习者提供稳定而有质量的实践场所。进而增进学习者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习效果。
总之,课程在我国民族地区开放教育实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课程改革中借鉴班克斯的理论,使课程更多元化,满足少数民族的需求,符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