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国
(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河北 沧州 062150)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吸引大家的兴趣, 明确课堂教学指导目标。高中生在智力逻辑思维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注意力和专注度都有待提高。基于这样的学情, 以问题驱动高中数学课堂非常有必要, 能很好地改善当前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难题。那么在实施情况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如何优化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 高中数学教学一般分为新授课、练习课, 讲评作业也归为练习课, 新授课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新授课采取直接灌输的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 便完成了教学内容, 这样虽然是一种便捷的教学方法, 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是数学课本身具有难度, 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缺少兴趣, 只有让学生带着能动性去学习, 才能卓有成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二是在授课过程中难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长期被动接受, 没有形成自己思考、自己研究的学习习惯;三是没有完成正常的教学流程, 在学习中, 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授所有知识, 学生极易因为惰性忽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这样对学生解题和数学课堂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不利影响。因此,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是教学组织实施的主要依据, 也是考试大纲和平时教学目标制订的主要标准, 只有牢牢把握住课程标准的方向, 才能使教学贴合时代脉络, 贴合高考对学生的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驱动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是一个随便的问题,而是要使这个问题成为联系整节课的一条线索, 对它的解决贯穿整个课堂, 同时这个问题可以拆解成循序渐进的小问题, 才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曲线与方程”这一节课中,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 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层次, 先提出贯串全课堂的一个问题, “曲线方程是什么”, 其一为指导学生学习并理解曲线方程, 明确曲线方程的概念, 记忆曲线方程的数学表达, 以及了解特殊的曲线方程, 从宏观到微观。其二为引导学生怎么求解曲线方程的表达式, 这个可以将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解答问题。其三为通过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对同一曲线方程的影响进行分析, 能够合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其四为能够自主分析一些简单的曲线方程, 学会利用坐标法解答数学问题。这样会使数学课堂更有逻辑, 更便于学生掌握。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 教师提出问题后, 回答问题的主体是学生。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回答问题, 教师需要布置一定的课前预习问题, 并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小组探究或者是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明确自身的学情, 因材施教, 自身有选择性、有重点地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进行导数学习时, 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简单的基础习题布置为预习作业, 这样学生就会通读教材, 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课上重点交流自己不会的问题以及完成老师的重点问题,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专注度。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驱动学生去学习、探索的动力, 那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只有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学中老师设置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学习, 同时应引导学生自己研读教材, 设置问题, 自主探索, 在教与学中以问题驱动式进行双向的互动, 交流, 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达到教学目标。数学是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 学生的学习不应止步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也不应止步于老师设置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数列时,学生可以对空间关系多进行思考, 并进行提问。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个值得发展的模式,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问题的联系, 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照顾每位同学的学习学情, 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更加有自信的去迎接高考的挑战, 在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也会遇到许多问题, 需要教师结合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实现完美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