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中共渝中区委党校,重庆 400013)
重庆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和三峡库区腹地,辖域内长江流程679公里、居上游各省份之首,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的生态环境,义不容辞、责任重大,保护和修复好长江生态,不仅是重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与武汉、南京、上海等中下游城市一样,面临着传统产业向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和压力,同时又承担了更高的发展诉求,即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生态文明等更高维度的协调及融合。因此,重庆的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经验对于中下游城市而言更具复制及推广意义。在发挥绿色发展示范作用的基础条件方面,重庆交通位置便利,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在国家战略布局中,重庆既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发展不容乐观,水污染严重,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中下游地区湖泊、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特别是沿江大型湖泊蓄水滞洪功能削弱,枯水期延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下降,部分河段饱受重金属污染。沿江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点源污染、农业生产面源污染以及船舶运输流动源污染为主要污染来源。重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中,产业耗水总量与强度、产业废水排放总量与强度均处于高位水平,使得长江经济带面临持续加大的水生态环境压力。
伴随着下游长三角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逐步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中上游地区依托劳动力、资源成本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下游地区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非环境友好型产业,而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可能会受到挤压。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重化工业化,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通过流域生态系统联动性,最终将中上游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传导至各个地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重庆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目前工业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耗的比重超过70%,工业水耗占全市水资源消费总量的40%左右,加上工业原材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瓶颈日益凸显。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当前,长江经济带行政区型经济特征明显,要素无法自由流动,产业重复布局导致恶性竞争。例如,重庆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就争相招商,陆续上马8个类似项目,造成产能过剩隐患。信息化方面,各个部门都在建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多头重复录入不仅给基层增添负担,信息不共享也造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以入河排污量监管为例,流域机构难以获取其他部门掌握的相关信息,如直排入水体的污染源、污水处理厂、流动污染源排放数据、农业面源信息等,大保护工作缺乏支撑。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学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牢牢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结果等理念,明确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三个层次标准,即长江上游地区绿色发展示范标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标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示范标准。在技术创新方面,建立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交流平台,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工业技术集成创新袁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完备的信息系统联合成立研发合作平台和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共同构建区域绿色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启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培育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引导智能化改造提升、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三个方面的行动。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健全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在流域协同管理、绿色政绩考核导向、生态环境保护约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等方面都需要自上而下构建较为清晰的制度框架,通过绿色新政加速绿色发展进程。加大对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力度,就生态补偿标准和力度做出妥协,加快加大对三峡库区流域生态补偿。严格落实河长制,在全市生态建设大格局中要增强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严格落实好环保督察、执法、暗访暗查等制度性安排,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现代化手段,把生态环境问题找准、找实。深入开展整治污水偷排偷放行为、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依法打击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守法成为常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改造升级传统重化工型产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落实河长制、山长制,在全市生态建设大格局中要增强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纺织等“两高一剩”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逐步消解过剩产能,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绿色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后劲。同时紧抓发展机遇,立足产业发展根基和科教资源优势,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绿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