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青岛市即墨区柳腔艺术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0)
中国戏曲包含了音乐、唱腔、歌舞、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又以表演艺术为具体呈现方式,即“以歌舞说故事”,雅俗共赏,吸引了大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戏迷。在悠久的历史中,戏曲吸收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又按照不同地域,有了不同的创新发展,实现了各种艺术的融合,并不断走向成熟。但由于时代的快节奏变化,中国戏曲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戏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五大戏派为首、多种地域小流派的独特艺术类别,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综合了多种表演技艺,拥有其特殊的魅力。戏曲通过综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源于生活又超然于现实的剧情内容,以歌舞等较为通俗的表演形式呈现,获得了各个阶层不同类型的受众,并通过口口相传的途径传承和发扬。戏曲中的唱词唱腔充满传统的诗词文学意境,在其内容和舞台呈现的视觉效果上都令人叹为观止,再由表演者以相对夸张的形体语言表现出来,会给观众们带来一种莫名的体验,不自觉地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中。但是,即使是这样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在当今的时代仍然面临着断代的危及。基于当前“快餐”式的消遣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愿意接受更富有现代气息的娱乐,像传统戏曲类需要人们慢慢去品尝的娱乐形式逐渐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导致市场没落,受众减少,不少剧种的传承也逐渐消失。
在戏曲的发展史上,不断经历着剧种的流失。曾有研究发现,在史上有记载的剧种多达394个,但近现代的戏曲普查中显示剧种在不断减少,截至2004年统计时发现,剧种数目仅剩260个。即使是剩下的这些剧种,也已有不少由于缺乏一定数量的受众,已逐渐退出舞台。随着各类“快餐”类文化的侵袭,今后的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各类新兴媒体的传播及娱乐方式,而对于这些小众文化呈现出“情感淡漠”状态,也导致相应剧团因缺乏受众而解散,剧种进一步减少。
戏曲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随着历史流传下来的“活化石”,理应受到较好的保护。但就目前来说,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人们对戏曲的兴趣逐渐减退,也缺乏对戏曲的保护意识和发展规划意识,任由其自生自灭,也导致不少剧种逐渐泯灭于历史长河中。
一种文化,若能得到长久的流传,必然需要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吸收当时、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文化本身中,并根据时代需求进行不断创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吸引新的受众。但就目前来说,中国戏曲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大量受众流失。没有受众,就自然会在传承的人才方面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不少种类戏曲的传承途径又较为狭窄,也同样会导致人才断层,缺少中坚力量,限制戏曲的继续发展。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意识,需要从小抓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就不断对其灌输这种意识,培养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热爱,让他们将戏曲作为历史文物一般保护,并从中吸取本民族音乐的精华,认识到传统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加民族自豪感。相关部门也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传统文化的保护体系,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戏曲文化,注重培养各类戏曲的新一代接班人。
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吸收当今时代的新鲜文化,才能更有生命力。在当今的音乐中,大多数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可以考虑通过在流行歌曲中纳入传统戏曲元素,如《新贵妃醉酒》、《susan说》等,分别在其中纳入了京剧唱腔唱词,和流行音乐的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充满别样的风味,成功的实现了戏曲和流行音乐的整合,同样吸引了大批受众。也可以尝试让戏曲回归民间,使新创作的戏曲更贴近生活,也能进一步拓展戏曲市场,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传承的重要内容。各类专业院校也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戏曲方面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并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戏曲教学质量。
总之,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文化传承中需要代代传的瑰宝。我们应当认识到戏曲对于我国文化的重要性,分析其在传承发展中的问题,寻找针对性措施,以确保戏曲文化能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