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云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阜平镇白河学校,河北 保定 073200)
我今年担任的是八年级的生物教学,从2005年工作以来到现在,对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都进行了尝试,以求得适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本着这样的思想,我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认识,概括为以下几点。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活动,是将教学活动视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亲切、直接、融洽的相互交流的活动,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在动态中进行教与学合二为一的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来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比如:我担任六个班级的教学,每个班级的情况都不同,最有代表性的是初二六班。这个班的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几乎没有特别突出的好学生带头作为榜样。以至于全班同学厌倦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又表现为排斥,不愿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乐学。比如: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蚯蚓本来就很熟悉。我在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时,先问蚯蚓的形态结构,大家都能说的很准确,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对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教学观念是教师进行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学习成绩、轻学习过程与参与的倾向。而新课程标准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单向表达模式变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让每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感受,教师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培养。
比如:我在讲解"探究环境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作出假设时,便从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启发: 冬天和夏天的食物,哪个季节的食物易变质、发霉?雨天和干燥的天气,哪种气候条件下的食物会先发霉? 我们到超市买东西时,会发现很多食物是密封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温暖、潮湿、暴露于空气中的食物易发霉。并由此做出这样的假设:霉菌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空气充足的环境中。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得出上述结论时,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应如何保存好食品吗?这时学生很快总结出保存食品的方法:低温、干燥、密封。
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投入、学生与学生相互启示的一种良性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给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为学生营造一种主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观察、合作、交流,让学生与环境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使环境的潜在因素现实化,使学生与环境和谐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导演",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演员",教师不能妨碍或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在生生互动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推理、判断、探究等活动,使学生手脑并用,积极探究,深入钻研,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互动式教学不仅注重学习的内容,更应突出教学的过程,因为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前提下开展的实践活动,即教与学关系的互动,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样使学生的感情处于积极、自由、安全的心境状态下,便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怀着极大的兴趣,自觉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从而体会到获得新知的愉悦感。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充分的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探究"家蚕的发育过程"时,我让学生八个人一组坐成圆圈作为一个小组,共同探究实验的过程。而小组成员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不同方面构成,成员之间要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同时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又应该具有同质性。由于每节课的内容都存在差别,所以小组内成员应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整,小组成员角色可轮换,小组发言人应轮流担任。
这样,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就充分的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教师又为他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氛围更具有师生亲和性和相融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学科,要研究生物现象、探究生命奥秘、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教师必须放下权威,走下讲台,走出课堂,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共同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生物现象,从而为实验教学储备丰富的感性知识。
比如:在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时,就可以把这节课作为课外实验,带领学生们去大自然中观察青蛙与蝌蚪的外部形态,对比了解它们的发育过程,明白青蛙是由"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发育而来。再让学生们了解青蛙在自然界中是如何捕食害虫的,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感情。这样,课内外有宜的结合,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操,收到了我们仅仅在课堂中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发生过程中来,掌握课本的相关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记忆牢固,也让学生理解探索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配合的团队精神。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总之,不管在知识目标的落实,还是在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方面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