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小玉
(南昌市洪都中学,江西 南昌 33002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转向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除了一些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材同样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收入其中,如此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以优秀文化来对高中生加以熏陶,促使其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面对新形势,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以科学、合理的策略融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认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愈发强烈,为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1]。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是因为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走进高中语文课堂,能够进一步丰富语文课堂的多样性,增加语文课堂的新鲜感,在满足学生不同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促使学生能动地学习传统文化,主动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2]。
网络普及,加上经济全球化,让国家间的往来日益频繁,交流也更加密切。文化输出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机遇,又给传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良好的异地文化能够同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使其具备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富有生命力;而不好的异地文化可能蒙蔽学生的双眼,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丧失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因此,高中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选择方式,让不良外来文化没有立足之地[3]。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强化对语文教材的重视和掌握,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优秀文化的科学展示,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对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大对包含传统文化内容古诗文的关注,古诗文的中心内容可以围绕道德、习俗、建筑等不同类别,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加以阐述,实现学生对作品的全面认识,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师说》时,教师可以引入作者的写作背景,以此为切入点,再进行文章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培养尊师重道的品德,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断接触中拉近二者距离,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再陌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比如成语接龙、古诗默写等,同时,还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经典再现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采取边表演表朗读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中。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红楼梦》课后阅读,让学生自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教师可以搭建学生与传统文化间的桥梁,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节日的传统习俗和屈原的生平事迹,在课堂上划分小组,让学生自主展开讨论。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包粽子、观看赛龙舟视频,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4]。
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经典文化作品,包括名著、古诗词等,同时教师需注重传统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结合,在课堂开始时前安排学生将自己最近阅读或背诵的美文推荐给大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的设计,促进学生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构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捐赠经典书籍,实现文化共享,使学生从经典的整体阅读中思考其蕴含的文化内容,或传达的中心思想。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传统文化的感染中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5]。
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人的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发展将更长远、更稳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创新文化融入课堂新途径,引导学生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尽其本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为中国文明大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