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珠
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这个“半”字上。“半”字提醒人们世间没有那么多的完美之事,不圆满方是一种圆满,实际上有劝导的意义,劝人们对待生活要积极乐观、从容、豁达,为而不争。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更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智慧,颇为耐人寻味。
李先生曾经是一家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岗位上退休,一直忙忙碌碌的他自认为会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没过几个月,原来经常往来诸多宾客的家,变得安静下来,空闲时间确实是多了许多,可自我价值感却少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如果他能早一些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正确看待自己退休前后的生活转变。退休前总是被工作需要,显得自己很有价值,大部分时间却属于别人的;退休后时间属于自己了,而他却似乎感觉不再被需要,“鱼和熊掌”总是难以兼得。若是李先生能抱着一份“半称心”的心态,或许就能接纳所失,珍视所得,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就拿我来说吧,退休前,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小干部。退休后我并没有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退休后就接下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整日处在不闲的环境中,为青年教师修改教育教学论文,指导他们如何使文章写得出彩;到校外教育辅导站为青少年作讲座、上辅导课等等,和青少年玩在一起,聊在一起,接触很多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真是其乐融融,乐不思蜀。
人生一辈子遇些不如意不顺心的事也很平常。所谓“半称心”,无非是要我们多看到称心的一面,适度忽略不愉快,去掉不称心,这是一种积极美好的生活态度。那种揪住问题不放的人,总是深陷于问题之中。只有跳出对问题的纠结,人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看见麻烦以外的世界。
有道是“年轻时,病怕人;年老时,人怕病”。年岁大了,各种疾病自然容易纷纷主动找上门来。有些人担惊受怕,忧心忡忡,感到痛苦。“半称心”是接纳生命变化的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日益衰老的身体机能,避免过分为身体健康纠结,不求“全称心”,方得“半称心”。
退休工资不如别人,老朋友过早离世,投资理财不如意……晚年生活是不容易完美的,“半称心”是学会坦然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由此提醒自己避免深陷于问题所带来的抑郁状态,保持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
为人父母总希望子女过得好点,因此有些老人会期待子女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例如早结婚、稳定工作等。或对媳妇、女婿较为挑剔,容易与年轻人产生摩擦。“半称心”是看到时代的变迁和两代人的思维差异,试着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少些控制。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上,俗话说,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世上本无事,何苦庸人自扰之。
“半称心”并非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一种人生智慧和豁达,把琐事看淡,把眼界放远,心平气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地生活。这种“半称心”的生活态度,也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以“半称心”态度生活,是为了卸下自我的精神枷锁,让晚年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我们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人生,自然能收获更多快乐、健康,达到身心和谐宁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