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芬
(四川省绵阳市实验中学,四川 绵阳 621000)
面对新课标大环境下的冲击,初中数学不但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对教师和学生同时发出了新的挑战,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加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许多学校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许多教师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强调应试的结果,面对这种形式,问题导数作为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性和增加学生学习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一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很多的学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师大多选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点一股脑的倒给学生,这样单一枯燥的方式,不但容易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学生只能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要传达的知识,久而久之缺乏应有的自主思考能力,不利于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我们并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问题导学是在“人文教育”的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下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再使用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而是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态度,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提问者,这样就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更是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问题导学法引入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去面对问题,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1],这个过程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的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自主主动学习的目的。
从字面的意思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问题导学法,它的核心就是问题二字,设计出合理的问题是整个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知识点的难易等,进行综合考量,然后进行问题的设计,当然,在设计问题的同时,还要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匹配,可以是对问题的整体把控,也可以是较为零散的问题,总之,尽可能的贴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育者还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对问题进行优化处理[2],在问题中加入一些学生比较有兴趣的东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当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不可以太难,在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逐渐增加难度,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结果。
想要让学生融入到教师设立的情境之中,就应该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觉得没有生疏感,在熟悉的环境中将问题一点一点的解决。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用身边的情境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小白在买东西的时候买2千克苹果和3.5千克橘子一共花了12元钱,而小红买了1.5千克苹果和2千克橘子一共花了10元钱,所以苹果和橘子都是多少钱1千克呢?这样的问题情境会让学生觉得丝毫不陌生,因为它十分的贴近我们的生活,不但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在设立了问题情境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让他们互相学习,用以加深印象、促进思维良好有效的运转。
初中数学由于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些学生学习起来是比较吃力的,而且数学的定理、公式极其复杂多样,很难全面的掌握,所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打消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利用问题导学法,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3]。而且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的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在实行问题导学法教学时,应当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给予耐心的指导,务必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来。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新型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让学生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同时,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合理思考的能力,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培养了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