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狄文娟*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内分泌科 江苏南京 210029)
我国人口开始迅速老龄化,据统计,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达11.9%1,激增的老年人口对老年医学医师的需求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老年人群具有疾病多、用药多、功能衰退、症状不典型等特点,这给老年医学的临床开展的造成了很大的技术要求。临床老年科医师是否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否能有效运用现代老年医学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去分析复杂多样的老年患者的疾病内在,以及应对多病、多药及功能衰退的机体内复杂情况,将会成为限制临床老年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开展规范的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如何提高全国老年科医师专科的整体技术水平,将是目前老年医学在我国取得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是针对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方式,基于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基础,更高层次地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进行疾病专科诊疗的临床医师。自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197号]),全国陆续根据各自的专科特色开设专培基地建设。然而,老年医学专培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旨在对目前在老年医学专培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相应的对策进行研讨。
1.1 培养高素质老年医学人才的基础 老年医学专培是老年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培养能够利用现今老年医学理念和手段进行诊疗的专业型人才的唯一方式。只有加强老年医学专科医师人员的培养,才能为老年医学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基础。通过老年医学专培,临床医师的综合实战能力得以不断提高,该提高可以促进医疗质量、学科水平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就医满意度。虽然近年来我国设立老年医学科的医院逐渐增多,但其中真正接受过规范化老年医学培训的医师较为有限[2]。不仅如此,面对我国大部分老年人群的是基层或社区的医师,在这部分人中具有合格的老年患者诊治水平的医师少之又少。因此,老年医学专培是培养具有成熟临床能力的老年医师的基础,加强专培的队伍的建设,不但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医疗需求,而且能够促进老年医学学科的发展。
1.2 培养优秀医师的有效途径 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离开了临床工作实践锻炼,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临床能力的医师的有效途径[3]。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经过在老年医学临床一线工作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完善的老年医学模式理念和综合的老年医学临床实践能力,全面掌握好老年医学相关的知识理论、特殊技能。进而,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年医学医师队伍的成员。
2.1 地区间医学生对专培制度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差距 在我国,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较早地开展老年医学专培,该地区医学生对专培的认知度较高;华东和西南部分省份已经开始省级专培基地的认证工作,具有了初步的经验积累。但是,华北地区内部省份之间卫生水平差异较大。除北京外,华北地区的专培工作推进较为缓慢,还需加强政策宣传及推广[4]。
2.2 规培医师对专培制度的认同度不一致 专培能够提高专培医师的临床能力,提高业务素质,但部分参加老年医学专培的存在抵触心理。黄卫等5对2367名医学生无记名调查发现22.9%表示对专培制度持“支持”态度,41%则表示“视政策而定”,33%表示“不支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对专培制度的认识不够全面,使得他们对专培制度的重要性缺乏长期、深刻的认知。由于对现有政策的保障力度的信心不足,担心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二、缺乏合理的经济基础。专培是建立在住培完成的基础上的,参与专培的医师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上,需要合理的经济支撑满足个人甚至家庭的生活需求。综上两方面均不同程度影响了对老年医学专培的积极度。
2.3 培训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老年人的疾病复杂多样,要求医护人员从不同亚专科角度综合分析和处理老年健康问题,继而制定全面的个体化干预计划,形成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即由针对单纯疾病的传统诊疗转向整合多学科的综合评价及整体治疗方式的过渡,在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中有重要意义。老年医学科有其综合性和特殊性,以往医学院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内科专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上,缺乏对于老年医学综合诊断和专科技能的针对性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不利于培养合格的老年专科医师[6]。
3.1 建立有效专科规范化培训制度 专科培训基地应该完善带教制度建设,认真制定符合标准的老年医学专培考核大纲,严格制定考核细则,对专培医师进行以临床能力为重点的考核[7]。将考核情况作为带教老师的绩效考核指标,通过奖励机制提高带教老师教学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将专培纳人职称晋升优先条件。建议在专培制度试行基本成熟程度时,可参照目前考取中级职称必须持有专培合格证书的制度,可以把副高级职称和专培相结合,把专培证作为晋升副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以此来提高医学生参与专培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科医师队伍的总体水平。
3.2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老年患者常表现为多病共存,或者缺乏临床典型症状,因此对老年医学专培过程中应注重常见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培养专培医师分析疾病矛盾主次的能力,使培训医师对老年医学能有实践性的积累。为加强教学效率,在临床教学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引导、以症状为线索、以病例为基础等的教学方式[8]。带教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可以结合实际患者提出临床问题,引导培训医师不断思考实践,培养其综合分析老年疾病相关问题的能力。
3.3 建立合理的财政激励制度,提高老年医学专培学员的积极性从学员最关心的待遇问题人手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同时基地、委培医院等多方投资,将资金落实到具体。同时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将基地获得的财政投人与培训质量挂钩。能否与同级别职工待遇相同也成为医师选择是否专培及专培基选择的重要因素,所以各专培基地应当根据专培学员的工作量与绩效进行与经济挂钩的考核,提高专培学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做到同工同酬,解决专培学员的经济负担[9]。
3.4 提供权威、统一的资质证明 目前,我国老年医学的专科培训还缺乏统一的公认的资质证明。故而资格认证的标准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参考国外相关标准来制定[10]。根据不同的学习周期及学习效果,制定不同的考试要求,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明。要让老年医学人才在未来社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较高的专社会地位,使年轻医师愿意积极付出,这样国家才会得到高水平的老年医学专科人才。
总之,培养合格的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将成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这关系到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寿命,如何减轻老年人群残障率,如何减轻国家在老年保障方面的经济负担等。现在培养老年医学工作者就是为国家、社会乃至我们自己的未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