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现品
(平舆县中等职业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400)
随着对知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社会与家庭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锻炼身体时,不但锻炼了筋骨,也锻炼了心理发展所须要的神经和大脑,它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的自然发展水平,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的优缺点,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等。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不能认为学习差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
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占优势,充满了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自制和毅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做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他人交往,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
5.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上述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体育之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尤其是在实际的体育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其主要的目标。同时,在体育的过程中,也可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这样一来,体育中已经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内容。
但是,体育却不能取代心理教育,这正如人的身体健康,不能等同于人的心理健康一样。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本质上还要靠心理教育的实施与实践。而对于“健康”的理解和促进健康的实际效果来说,体育之增强体质,只能是保证了健康的一个方面,也即其身体的素质方面。
因而,为了达到体育的目标,人的健康和健全的体质而言,体育和心理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
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已被人们认识到,但是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校应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体育教育更应该服从领导,加入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水平不是很完善,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身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动学习,特别重视个别差异,不歧视体质弱、技术差的学生,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3.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个体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体育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