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琴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高昌镇东高昌小学,河北 保定 072350)
“猜想”让数学课堂彰显活力。为了成功进行猜想,老师必须提供学生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折折、画画、量量、比比等操作活动情境,或者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录象片段等丰富的材料,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依据:猜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事件的结果作出的一种假想的判断。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让学生猜想的情境,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以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学生里面装着黄、白两种颜色的球(预先放好7 个白球,2 个黄球,但学生不知道),猜一猜:从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很快作出判断: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接着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摸球,并把结果告诉全体同学。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出现摸到白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得多,于是老师又引导学生猜想:为什么大家摸出白球的次数比摸出黄球的次数多呢?同学们愿意分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吗?有了这样的一个悬念,下面的摸球分组实验活动便成为学生一种自觉、主动的需求,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关注点。学生通过猜想、摇匀、摸球、记录、验证等活动,自主发现: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它们的数量多少有关,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小。最后老师又提出新的挑战:“如果老师往袋子里再放进五个红球,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探究问题中不断演绎着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循环过程,最终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看清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并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假设、推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励学生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然后抛出问题:“要研究圆的周长,借助这些学具,你有什么样的方法呢?”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的长度行吗?”“在圆上作个记号,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能围成这个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和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一系列的猜想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催化知识的形成过程。
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实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现在提倡并致力于加强“创新教育”,从小就得保护并发展学生这一种强烈愿望,而不是去抑制甚至去抹杀儿童创新的良好萌芽。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善于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新奇的猜想才可能出现。
“想象和理智结合就是创造,想象脱离理智就是疯狂。”猜想不是漫无边际的猜测,学生的每一个猜想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合理化。
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
师: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呢?(教师电脑演示由圆割拼成长方形的过程)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割成扇形,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由此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呢?
生:我想可以将圆柱割拼成长方体,来推导公式。
师:试试看!(提供每组学生一个圆柱,由学生通过实验及推理,推导公式)教师采取与学生一起从起点情境出发往上看目标的方法,先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和改造,大胆猜想结论,再由学生想办法来验证猜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引导思维”,经历“猜想、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创造、发现”的喜悦。
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猜想的因素,如一些探索计算方法的课,探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课,都可以让学生先猜想再探索。只要我们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进行猜想,就能充分发挥猜想在学习中的价值。
总之,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深入挖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猜想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