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政文
古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养生箴言。现代医学亦发现,一个人每天适量喝水,可显著改善微循环,增加尿量,促进代谢,加快废物排泄,发挥“内洗涤”的作用,人体的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喝水的防病作用也不可小觑,尤其有益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因为人在每晚的睡眠中可消耗掉一两杯左右水分,如果一整夜都不喝水,则可导致血液中水分不足,容易产生血凝现象,进而有可能引起致命的心梗或脑梗。若能在床头放一瓶水,睡前抿两口,起夜后喝一点,清晨起床后喝上一杯,就能改善夜间的缺水状态,降低心脏病与脑中风的发病风险。另外,补水可促进肠蠕动,软化粪便,加速排泄,减少食糜及粪便中有害物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遭受肠癌之害的风险将因之而大大减低。人到老年合理喝水,对于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弊哦。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大量出汗等影响,每人每天应排出1500毫升尿液,按膀胱可储存200~300毫升的容量计算,每天小便5~7次才表示喝足了水。至于一些特殊人群,需水量更大,更要时刻提醒自己喝水。
(1)高血压患者。一天中的第一杯水应该在刚起床时喝。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显示,血液黏稠使早上6~9点发生心梗、脑中风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尤其是有晨练习惯者,喝一杯凉白开再运动,能减少发生意外的风险。
(2)久坐少动者。因年老体弱或因病失去行走能力者,长时间坐或躺,多喝水可抑制尿道中的细菌繁殖,避免膀胱炎。
(3)感冒患者。体内水分充足有助于提高抵抗力,缓解病情。如感冒时怕冷,体温又不太高,头痛、鼻塞、流清涕较重,几乎没有出汗,属于风寒型感冒,可喝些热开水或热汤,让身体出出汗,有助于驱散风寒。如果发烧,容易出汗,咽喉红肿疼痛,有浓痰、鼻塞、流黄涕、口渴等表现,属于风热感冒,可喝些薄荷茶,有助缓解症状。
(4)便秘者。缺水是便秘的诱因之一,每天喝水量不应少于1500毫升(200毫升容量杯子约7~8杯),且要大口喝,吞咽动作快一些,使水尽快到达肠道,刺激肠蠕动而促进排便。
(5)喝酒者。不少人醉酒后嗓子不舒服,感觉发干,主要是酒后失水引起的,建议喝几杯温开水,以稀释酒精、保护肝脏。如果再摄入鸡尾酒等酒精饮料以及咖啡等含咖啡因饮料,喝水量还要增加。美国一位叫作塔波克斯的医学博士建议,每喝1杯含酒精或咖啡因饮料,应多喝1杯水,既能防止脱水,还能缓解醉酒症状。
喝水的时机也很重要,大多数人只是渴了才喝。但从健康角度看,人体在一天中的某些时段最需要水,只有及时喝才有利于保证体内水分平衡。除了前文提及的睡前、夜间与清晨起床后外,还有以下几个时段最该喝水。
(1)冬春季。一年四季中,夏秋季天热多汗,人们较易注意喝水,冬春季则往往冷落之。但塔波克斯提醒你:冬春季空气干燥寒冷,身体必须内外结合,给予热量和水分的补偿。症结有二:一来冬春季空气干燥。一般情况下,适宜人体健康的湿度在45%~65%之间,而在冬春大都有所下降,如北方地区的空气湿度一般在30%以下,离人体的要求差了一大截。干燥气候带给健康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发“过敏”及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等多种流行病就是其中之一;二来冬春气温低,与人的体温相差甚大,导致皮肤、呼吸道等的耗水量增加,所以更需要喝够水。
(2)吃咸食后。吃盐太多会导致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水肿等症状,必须多喝水,最好是凉白开或柠檬水,尽量不要喝含糖的饮料或者酸奶,糖分反会加重口渴感。此外,淡豆浆90%以上都是水分,并且含有丰富的钾,可促进钠排出,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3)饭后半小时。饭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则会冲淡、稀释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建议饭后半小时喝水200毫升左右,并小口小口地喝,若频繁、大量饮水,容易烧心。容易烧心的人宜在饭后2~3小时再喝水,每间隔20~30分钟喝三四小口即可。
(4)开空调半小时后。空调房内空气干燥,容易造成人体水分流失,鼻腔等处黏膜过干,甚至引发支气管炎。建议在空调房逗留半小时以上就要及时补充水分。
(5)洗澡后。洗完澡很多人常常觉得渴,端起一杯水一饮而尽。殊不知,洗热水澡后身体受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心脏跳动会比平时快些,喝太快会对健康不利,尤其是老人,应该小口慢速喝下一杯温开水。
(6)心情烦躁时。当一个人痛苦烦躁时,被称为“痛苦激素”的肾上腺素通常会飙升,但它与人体毒素一样,可随水分排出体外。所以,当你心情烦躁时倒一杯温开水,慢条斯理地喝完,心情会放松许多。
喝什么水呢?当然是健康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水”标准是:没有污染,不含致病菌、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含有人体所需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生物活性没有退化,呈弱碱性。按照这3条标准衡量,纯净水(通过了分离、过滤等环节处理,虽然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但有益的钙质等矿物元素几乎“全军覆没”)、矿泉水(来自地下深层,无污染,且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但矿物质太多,可加重肾脏负担;若混有铍、铅等有害元素,以及氡、镭、钍等放射性元素,负面影响更大)皆利弊共存,唯有白开水安全卫生又经济实惠。所以,明智之举是让白开水唱主角,辅以纯净水、矿泉水较为合适。至于近年来应市的五花八门新饮品,诸如矿泉壶水、太空水、蒸馏水、磁化水、配制水、富氧水等,或者营养所剩无几,或者名不副实,大多属于概念炒作,不宜提倡。
就白开水而言,温度高低对健康亦有诸多影响,喝不对,养生防病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应该说,不同用途的白开水,其水温也应不同,不可一刀切。
饮用水以35~40℃为宜,这是胃肠感觉最舒服的温度。太热的水(包括汤水)进入食道,会破坏食道黏膜和刺激黏膜增生,诱发食道癌,这已是医学界的定论。过凉的水(包括冷饮)又会刺激胃肠黏膜血管收缩,使平滑肌痉挛,有引起胃肠不适或绞痛甚至腹泻之虞。
如果你要冲调奶粉,则以45℃的温开水为好,冲调的香味最纯正,溶解性最好,奶液也均匀。水温过低(如25℃)则奶粉无法彻底溶解,可出现白色颗粒物(俗称冲泡不开);水温过高(如70℃),奶粉中的蛋白发生变性,也会形成不易溶解的颗粒和团块。
冲泡蜂蜜又不同,要求水温不要高过55℃。因为蜂蜜属于天然营养品,含有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多种生物酶(蜂蜜中的酶活性是判断蜂蜜品质的重要指标),一旦冲泡水温高于60℃,则生物酶会较快地变性失活,其营养与保健价值将会大大减低。
泡茶呢?当以85℃左右的开水最佳。因为茶叶中的保健成分茶多酚(保护心脑血管)最佳溶出温度为80℃左右;而使茶水呈涩味的咖啡碱最佳溶出温度为88℃左右,所以选择85℃开水冲泡,既能尽量多地获得茶多酚,又可减少咖啡碱的溶出,确保茶汤色泽嫩绿明亮,滋味鲜爽甘醇。
掌握好补水量。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的饮水量约在1500~2000毫升范围内,保持小便清亮即可。病人,特别是心、肝、肾等脏器患病者,则应请教医生,按医嘱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