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佳佳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实施载体,从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出发,满足班级全体幼儿发展需要为宗旨的课程。班本课程的设计要顺应幼儿发展的方向和顺序,让所有幼儿都感兴趣,愿探索,喜追问的。借助陶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追随孩子们的目光,抓住兴趣点,将教育融于生活、融于实践。
幼儿是自然之子,与生俱来地拥有一种亲自然性、亲生命性。正因为这样,每一个季节的更替,在幼儿头脑中都会呈现出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季节教育的作用正是在于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去认识自然界的奥秘,增进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我们跟随春的脚步,踏上寻春的旅程。
春天来了,暖融融的太阳照射大地,家长、孩子、老师在各班的自留地里忙碌,浇水、施肥、除草、观察,比较麦苗的高矮,用放大镜观察油菜花的花蕊,数数幼儿园里有几种花,追寻青菜叶长洞洞的秘密。
4月的一天散步时,路过小班的种植区,孩子们指着一丛豌豆花叫起来:“老师,这是什么花呀?真漂亮!”
“你们猜!”我用神秘的语气说。
“喇叭花。”紫妍说。
“它长得像蝴蝶,应该是蝴蝶花。”小雪说。
“粉色的花瓣像孔雀尾巴!”博飞说。
“是孔雀开屏吧!”博文接下话茬。
……
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蜜蜜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由此引出了对外形和味道的观察讨论。
5月的第二周,再次路过这里,“咦,豌豆花不见了。老师,豌豆花死了吗?”有孩子问。“你们去找找看!”孩子们翻找起来,“老师,有这个!”铭睿摘下一个豌豆荚。
“老师,我也找到了。”“这里好多呢!”
“豌豆花哪儿去了,怎么会有这个的?”佳森问。
“这叫豌豆荚,你们觉得哪儿来的?”
“我不知道!”佳森耸耸肩、摆摆手。
“可能是因为长出豌豆荚,花儿就变小了,变成一丁丁就没了。”紫妍说。
“我想豌豆荚应该是从花里冒出来的。”于是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们一起查资料、一起探寻豌豆的秘密:从《豌豆花的故事》里知道了,豌豆荚是从花蕊里长出来的;通过观察发现豌豆荚的形状,有的像月牙,有的像鼓鼓的火腿肠。比较后发现发黄的豆荚已经老了,是爷爷;扁扁的、豆豆小小的、衣服浅绿色的是宝宝;深绿色的、鼓鼓的是豌豆爸爸。尝试在记录表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猜测和实际操作的结果,最终发现:有的豌豆荚里豆豆一样多,有的不一样,但没有超过十粒的。
接着更多与豌豆串联的故事发生了:
玩一玩豌豆粒,豌豆粒摆气象图;六粒豌豆排两行,上面一个塑料盘,再放一些豌豆粒,起、落,一台吊车正在运作,这是小冠民的杰作;机器人、笑脸、小花、爱心……孩子们的创意造型丰富多彩。
演一演《豌豆公主》;做一做、品一品豌豆烧的菜,豌豆课程延续到家庭。
在这种亲近自然状态下的隐形教育中,孩子们发现、质疑、求知、探索、实践,学习和玩两不误,他们成为自主的、发现的学习者。教师要巧抓机遇,并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许中途的过程比较稚嫩,但带来的学习和震撼却是终生的!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教育在生活的每一瞬间,无须刻意追求。”
我们通过亲子参观博物馆的风筝展,让幼儿对风筝的历史文化和独特构造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风筝》等科学探索活动,满足幼儿对风筝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风筝。于是,古诗《村居》和《参观风筝展》《设计风筝》《风筝为什么会飞》等活动都进入了我们的课程安排。在这个系列里,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亲身去体验、学习、积累,成功地把社会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来,把过去以书本为主的教学变为“活”教育。
秘密花园的走廊环境是一片粉红色的世界,它的灵感来自幼儿园的几十棵樱花树;间或错落的风筝,那是孩子们亲手设计制作的,既能观赏,亦可放飞;教室内的春天更加热闹,杨柳依依中,各种飞鸟昆虫穿梭其间。我们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总之,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体悟、一种参与,师生是平等、互助、学习、接纳、对话和分享。班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提升了班级的管理层次,满足了师生成长的需要,促使幼儿在与社会、自然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发展人格,呈现出朵朵花儿齐开放的美好。
开发班本课程,我们将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