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娟
数学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数学概念是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幼儿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来完成的,因此操作材料是幼儿学数学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操作材料,对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很重要的。
在进班观摩后,我们发现教师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设计的操作材料活动往往过多地注重外形的美观与有趣,过多地关注了操作活动材料的形象和情节,却忽视了排除操作活动材料中某些物理属性的干扰,使得材料美观、有序,却没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这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的班级投放的材料内容蕴含的数学知识不够全面,偏重于数与量;有的班级投放的材料数量足够全班孩子同时玩,但集中于单一的内容。而有些老师在“自由、自主”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任由幼儿摆弄材料,以放羊式的方式组织游戏,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材料选择、游戏玩法)不作任何思考。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来实现的,教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要从教育目标和内容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之中。操作材料中隐含一定的数学概念和属性,这样才能使之更好地为教育目标服务,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
业务学习时,我将某班级的幼儿活动图片(一盆串珠,一根绳子)发给老师们观看,并组织老师讨论:①如果你是孩子,当你拿到这份材料的时候,你会怎么玩?②作为老师,将这份材料投放在数学区角,你投放的目的是什么?③如何把教育意图和要求巧妙地融入材料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们觉得投放材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的能力,如ABAB、ABCABC等模式。但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没能理解教师投放这份材料的意图,孩子拿到材料漫无目的地串珠,只是锻炼了其精细动作的发展。如果引导孩子按一定的模式进行串珠,那就蕴含数学教育的意图了。
通过学习,大家找到了方法:提供操作图示,便于幼儿操作数学材料,在操作中巩固经验。如果教师在投放这份材料时,增加一些模式的图示,幼儿就可能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串珠练习了。幼儿拿到材料后根据图示依次操作,图示所反映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直至幼儿自主创设模式。提供了操作图示,便于幼儿操作数学材料,在操作中巩固经验。
明确数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是提供合适操作材料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在指导幼儿操作时的指导方向。有了目标意识,教师才可能围绕目标确定合适的材料。
再次走进班级进行现场观摩,大部分操作材料都为孩子准备了图例,但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时,因为个体特征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操作结果。区域活动是个别化学习,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在一次区域活动时间内,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只局限于部分幼儿,无法了解全体幼儿的操作情况,而那些没有被教师观察到的幼儿,他们的操作情况怎样?如果错了,有没有办法能够让幼儿自己发现?其实,这个困惑可以通过操作材料来实现。设计带有自动校正功能的操作卡,可用幼儿操作的照片或绘制的图示,依材料而定,以便于幼儿主动发现、自我检查、探索学习。比如:教师将扑克牌中间的方片刻成不同锯齿状,孩子在进行数量匹配的时候就能根据是否将锯齿与外轮廓对齐而判断自己的操作是否成功,巩固数与量的对应关系。这样,幼儿虽然没有得到教师的观察指导,但也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便于幼儿主动发现,探索学习与自我检查,利于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材料的设置要考虑如何检验幼儿的操作水平以及目标的达成性和材料的有效性。
在幼儿不断反复的操作中,教师又发现材料要牢固,才能供幼儿反复操作。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不是操作一两次幼儿就能理解数学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不断反复多次练习。因此,活动材料一定要反复使用,可以是购买的现成的,也可以是废旧材料自制的,经得起幼儿反复操作,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经验的巩固。上述案例中扑克牌因为锯齿小的原因,操作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卷边,影响幼儿校正,那么在投放时可以先进行压塑处理,此方法适用于一些纸质材料。
材料的投入使用不是只有一种玩法,有时还可以拓展新的玩法,在充分了解(玩中了解、玩中判断)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在玩法中增加不同层次的玩法,兼顾幼儿个体差异,既让能力强的幼儿获得发展,又能给能力弱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水平选择使用,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推荐他们选用。
总之,数学区是教师在班级内开辟一定的空间,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供幼儿操作练习的活动环境,是数学集体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今后我们仍将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扎实推进数学区的创设,通过数学区的创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