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 静
生活力教育理论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来的,陶行知先生痛感于晚清民国时期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读书应试的机器,毫无生机可言,他于是提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的宗旨是培植有生活力的人。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力就是生活的能力,其内涵十分丰富:“生活力就是养成学生强健的身体、抵御病痛、克服困难的能力,就是使学生获得热爱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担当责任、改造社会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理论与传统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不再着重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记忆、背诵,更多的是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当前和未来可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而不慌乱。除此之外,鉴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陶行知更加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改造旧社会,营建新社会的能力。
竹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不畏环境的艰辛和严寒,不需人工的培植,它能主动适应环境且节节攀升,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人为的损坏,它都只是当作成长中的一些小意外,同时,竹子是在完全自然的环境下成长的,它热爱自然,同时也能保护自然的水土。中国劳动人民在总结竹子生长过程中,提出了竹文化一词,它指的是“心虚节坚、坚忍不拔”的人格气质,不畏逆境、不畏艰辛的生活品质,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秉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态度。竹文化一经提出,引起了大众的共鸣,人们认为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极其相似,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而涅槃重生不正是竹文化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吗?
通过对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的分析和对中国竹文化的解析,我们认为,在教育方面两者有相互契合之处,那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出坚忍不拔、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并具备顽强生命力和生活力,适应社会和未来需要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仅品性坚韧,而且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对于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幼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民族未来的脊梁,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百年大计,他们的生活力就是未来社会的活动力,因此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对于幼儿教育有极强的指导性意义,在幼儿教育中一定要充分应用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将幼儿按照具备坚韧气质、热爱自然、顽强活力的方面培养。
不论是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还是中国的竹文化,都指向自然,它们都要求人们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没有自然的良好运行就没有生活力和竹文化培植的土壤,不热爱自然的人不可能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坚韧的人格气质。因此从幼儿开始就要教会他们树立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人生取向。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尤其是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之下玩耍,因此教师不要经常将孩子束缚在教室内,要让他们多出来走走,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魅力。要“拆除学校的围墙,将之从‘雏形的社会’进一步拓展,直至消灭彼此边界。”在春秋时节,可以组织孩子春游、秋游,地点可以选择在空旷的田野,有山有水有蓝天白云,地上的草坪可以让孩子自由的打滚。在平时,每天要保证孩子三个小时的户外运动,包括做早操、体育课程、游戏等。
亲近自然,只是自然教育的第一层次,亲近自然的目的是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奇特,他们才会逐渐地热爱、自觉地保护自然。为此,教师可以带幼儿观看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不仅有动物奔跑时的活力与冲劲,也有植物生长时节的突破与耐力;既可以是大雁南飞时的展翅翱翔,也可以是稻谷熟透时的自然垂落;一会儿让孩子们见识鱼儿在池底时的自然嬉戏,一会儿让孩子们看看鱼儿被困时的无奈与挣扎……当孩子们感受到了自然界是如此奇妙多姿时,在其心中逐渐产生热爱自然的想法,并进而会主动地去保护自然界的美丽。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的生命长度在增长,但是生命的宽度却在缩减,也就是说人们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因此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的概念,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和锻炼,决不能仅仅只关注文化课的学习,体育已经列入到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试项目之中,近年来,一些大学对于新生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合格者甚至要被劝退。
其实早在百年前,陶行知就充分认识到了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他的生活力教育内容就包括锻炼学生健强的身体。生活力是以强健的体魄为基础的,竹子之所以能够不畏严寒而生长也与其体质相关,其地下茎是横着生长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幼儿生活力教育的培养,离不开对其身体的教育,逐渐雄健其体魄。
幼儿的身体锻炼从做操开始。幼儿园每天上午都有早操时间,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活动,舒展筋骨。这个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指导孩子们进行有序的锻炼,切不可随意嬉闹,浪费了宝贵的早操时间。每天生活老师都应该在操场前做示范,孩子们跟着示范一起做。
对于幼儿而言,一味单纯的体育锻炼会导致他们产生厌烦情绪,毕竟他们年龄十分小,对于很多没有趣味的事情缺乏耐心,所以教师应该寓练于乐中,也就是将孩子的身体锻炼寓于游戏之中,让他们在欢快的游戏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比如撕名牌游戏,教师可以在每位孩子的背后贴上自己名字的名牌,然后让两个孩子互相设法将对方的名牌撕下来即获胜。这个游戏活动量大,孩子们会不断地奔跑,不断地闪躲,既达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还能锻炼孩子的敏捷性。另外,该游戏十分有趣,它能有效激发小孩的竞争天性,实践证明,小孩们十分喜欢玩。当然,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受伤,教师要时刻密切关注整个过程,以防止孩子们之间闹出矛盾。对于在游戏中锻炼体魄,教师可以隔一段时间换一种游戏,让孩子们始终有一种新鲜感。
身体教育还应该包括走出校门,徒步行走,登山等。学校可以定期选择一些阳光明媚的日子,组织幼儿一起外出活动,比如去公园里玩耍,攀登假山,长途远足,既团结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从内在而言,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与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共同指向坚韧不拔的气质,坚韧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品质,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遭受挫折时奋勇前行,如竹子般在寒风凛冽中节节攀升,才能在生活中充满阳光,坦然面对一切的压力与困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感悟,那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抗压能力却在下降,打开新闻,经常会看到“某学生因不堪挫折而自杀”的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挑战,一些孩子之所以难以忍受这些挫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一颗坚强的心,没有受到良好的挫折教育,在温室里呆久了反而不习惯外面的风风雨雨。因此,本文认为挫折教育从小就要开始,从娃娃开始抓起。“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单纯传授有限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能力,注重幼儿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胜任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塑造其坚韧品性,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就让其遭受巨大挫折,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可能导致孩子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开始教师需要创设一些简单的情境,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让孩子感受到些许的困难,但是经过一定的努力,还是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幼儿对挫折认识的增长,教师需要逐渐加大难度,甚至有些任务的设置就是让孩子完不成的,通过设置一些完成不了的任务,教师可以告诉孩子完成不了也是生活的一种状态,生活中总会有失败,不可能什么任务都能完成得了。
2.亲身体验
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中的主要职责是创设情境以及过程之后的心理辅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放手让孩子们去做、去思、去想,要让他们在遭受困难时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去战胜困难,而不是一有困难就找老师,找家长解决。通过亲身实践,让他们认识到在没有别人帮助下,自己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3.表扬鼓励
当孩子完成或者未完成教师设置的情境时,教师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或鼓励,对于幼儿来说,挫折教育并不是让他们碰个灰头土脸,而是让他们知晓世间的很多事并不容易,经历困难和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使他们做好应对未来受挫折的准备。为此,教师在孩子完成任务时予以一定程度的表扬,即使没有完成任务教师也要对孩子予以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老师对他们的表现也很满意,希望他们下次可以完成得更好。
经典的理论和文化总是不会被时代淘汰,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彰显其价值。生活力教育理论和竹文化就是如此,它们在教育领域的价值是隽永的。幼儿是祖国现在的花朵、今后的栋梁,他们的生活力就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潜力,教师应以中国竹文化为典范,让孩子们在践行自然教育、实践教育和挫折教育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