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家风文化与红色家风建设

2019-01-12 01:48杨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齐家家风家庭

杨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红色家风,是指一代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岁月中所建立和倡导的家风,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特质。红色家风建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体修身和齐家的要求和表现,更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实践。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充分认识作风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作风理论,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推进党的建设,强调党员干部的家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并以优良家风推动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一、传统家风文化是当代红色家风建设的文化渊源

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当代红色家风建设的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国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最为朴素的沉淀,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的遵循与传承。家风反映了家庭中的文化和道德氛围,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齐家”就要求家庭重视家风的培育,制定家庭中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遵守和传承一些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

汉文明形态是非常注重家庭的。首先可以从“家”字本身体现出来。《说文解字》上说:“家,居也。” 家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从“家”的字形上来看,上面是宝盖头,宝盖头在古文字中象形房屋的样子,下面是一个“豕”字。“家”首先是一个房屋,房屋里有人,人与人之间有血缘关系,家里还养着一头猪,就构成了“家”。“家”这个汉字体现出中国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即小富即安、人与物和谐相处,家和万事兴的家庭观念。中国哲学中最注重家庭里面的伦理关系,因为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是以家庭为基础建立的,家庭是社会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最基本的起源。这也是中国人家庭情结深厚、家庭观念较重的原因。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面的五伦之德,其基础就是家庭关系。儒家学说中,宗法制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五伦”, 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这五种伦理关系中,有三种是家庭关系,即父子、夫妇和兄弟。另外两种比照的也是家庭关系,君臣关系对应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对应的是兄弟关系。无家不成国,家是“国”和“天下”的基本构成元素。家庭关系放大了就是社会关系。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提到的观点: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国家,而中国是家邦式社会。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这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修身律己、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党的建设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习近平曾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 ‘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中国共产党人要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人格修养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

二、传统家庭美德为红色家风建设树立了价值导向

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一种大众化表达。传统家风文化重视家庭中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传承下来的家规、家训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子孙后人留下许多谆谆教诲。古人家风多有涉及治学做人、修身养性的内容,在治家方面推崇勤劳与节俭等风气。“崇德”“崇学”“崇俭”“崇勤”“崇廉”等内容的优良传统家庭美德既是一个家庭的日常行为规范,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崇德”家风:崇尚德行,修身养性之风

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诫子书》里面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在自身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结合处世哲学和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主要涉及了如何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其中有关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不少内容和见解至今对家风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清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训蒙文》,经后人修订为《弟子规》。“弟子”并不是单只孩童,更是包括跟随圣贤人学习的学生。《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押韵上口。全篇根据《论语》“学而篇”的内容,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讲究信用、友爱众人等等。

(二)“崇学”家风:崇尚饱学之风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家训中劝诫子孙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要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以此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数十字短文《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三)“崇俭”家风:崇尚节俭之风

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卿相的晏婴,辅政长达50余年,一生恪守清廉节俭,对家人严格要求,不仅得到了百姓的忠心拥护,而且影响带动了整个齐国的社会风气,以至于几千年来不少商号在大门上镌刻“陶朱事业,晏子家风”这一副对联。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散文作品《训俭示康》,为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官居高位的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莫学达官之子只晓得承祖上荫庇而不自立。他慨叹成文之时风俗趋向奢侈靡费,讲究排场,与宋初大不相同,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写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朱子家训》亦有“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的训示,用以告诫子女以“勤俭”家风自律。

(四)“崇勤”家风:崇尚勤劳之风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在写给他四弟的信中,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提出了治家的“八字诀”[3]。这八个字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前四个字“书、蔬、鱼、猪”。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农业为根本,前四个字把种植、养殖和读书联系在一起作为根本,继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后四个字“早、扫、考、宝”,则是对日常生活细节和习惯的一种规范。早起,即勤的表现,也能锻炼和体现一个人恒久的意志力。 “扫”是小事,但是以小见大,是成就大事的基础。“考”,是指祭祀祖先,体现着一个家庭单位重视礼仪制度,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扬。“宝”是指正确处理各种人事关系,使家庭与邻里、社会的关系和谐。曾国藩治家八字箴言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管理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崇廉”家风:崇尚清正廉洁之风

林则徐以禁烟抗英的壮举而震撼世界,也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而被人称道。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对联所述:“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4]如果子孙廉洁、聪慧,钱财反而损其斗志;如果子孙不如父辈,钱财反而使其好逸恶劳,甚至造成更多的过错。

传统家风中所体现出的优良传统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既给自身的家庭树立起人生观的价值标准,也对民族文化的弘扬、道德素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其诗礼传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但家风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被长久坚守和传承发扬,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三、红色家风建设对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发展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建设是目前我国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经验和智慧。红色家风建设要传承和弘扬传统家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都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不仅仅是党员个体的私事和小事,而且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人民的幸福乃至人类的进步密切相关。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弘扬、传承好这些良好家风,将其作为从政的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带头廉洁修身、清正齐家,起到上行下效的表率作用。

(一)廉洁修身,坚定理想信念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既体现了本人的品行和形象,为家庭成员作出表率,又关系到党的作风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首先,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要廉洁修身,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首要前提和基础。

理想信念是一种信仰建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的问题,扎根于哲学层面。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立党为公的“红船精神”,把为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党员干部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人民的事业中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力量。

(二)清正齐家,必须管好亲属子女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根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修身”的同时,还要重视“齐家”。“齐”就是整肃,“齐家”就是整肃家风家规,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培养清正家风。培育良好家风,党员干部不仅要自己做到不搞特权,还要严管亲属子女,否则容易滋生腐败,甚至是家族式腐败。 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要为全社会做表率,严于律己,做好手中事、管好身边人,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带动家庭成员积极向上,共同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党风和社会氛围。

注重培养清正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历经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风建设方面树立了光辉榜样。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前辈严于律己,并且严加管束亲属子女,成为清正齐家的楷模,对当时的党风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品格和不忘初心的高风亮节铸就和彰显出共产党人的信仰和风范风骨。革命先辈构建的家训、家规,正确处理了家庭内外“小家”与“大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准则和风范,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引领。其清正齐家的优良家风为人称颂,成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遵规守则,让规矩起作用

共产党员良好的红色家风既是长期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能起到抵御贪腐 “防火墙”的作用。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和高度肯定了良好红色家风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把党员家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以政治规矩的形式将其纳入党内法规范畴。用制度来加强党员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新突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党章党规和法律规范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红色家风建设明确列出了具体的规矩和底线。《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党内纪律规矩的方式,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廉洁从政”的基础上加入了“廉洁修身和廉洁齐家”。《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还在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处分中对“亲属和身边人”列出了禁止性规定。这些新变化突出强调了良好家风是全体党员应有的道德情操,助力于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廉洁从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我们看到,与家风建设相关的“制度笼子”正逐步扎紧。好的制度贵在执行。十八大以来,通过出台和执行“八项规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两学一做,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发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严抓作风建设、坚决全面从严治党,将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开创了党风、政风、社风建设的崭新局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四)见贤思齐,弘扬优秀党员的榜样力量

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向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6]

焦裕禄“带头艰若,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人生信条,成为子女传承的家风和家训。谷文昌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权谋私,“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丰碑,在当地传颂。杨善洲任县委书记时没有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取私利,并要求女儿婚礼一切从简,不请客收礼,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见贤思齐,这些党员的优良家风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要把这些优秀党员作为一面镜子来照一照,反思自己,把党的优良传统继承好、发扬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梦的时期,我们继承和担当党风建设的历史使命,以红色家风建设凝聚起作风建设的强大力量,共同实现中国梦。

猜你喜欢
齐家家风家庭
01-02合刊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