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芦丽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教育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各种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好坏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幼儿期是幼儿良好习惯最易养成的时期。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要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乃至得体的动作姿态去跟孩子说话、交流,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幼儿的表率,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榜样。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该要带头讲礼貌用语,引领幼儿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比如,当幼儿来园时,我们应该热情地向幼儿和家长打招呼;当需要幼儿帮助时,应该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当得到幼儿关心时,应该衷心地道一声“谢谢”。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幼儿七嘴八舌地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因为没听清楚所提的问题而答非所问的情况。如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一活动中,我让幼儿上来画一画地图、讲一讲自己家在哪里、附近都有些什么,如果请一位幼儿上来讲述,其他幼儿往往会自顾自地与旁边的同伴讲闲话,让课堂变得乱糟糟的。所以,面对类似的活动,我会将课堂交给幼儿,让讲述的幼儿边讲述边观察,选择下一位认真倾听的幼儿作为第二位讲述者。通过这样的自主管理,不仅促进了幼儿的自制能力和倾听习惯的发展,而且在有目的的倾听中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
现在的家庭由于过度保护幼儿导致了幼儿失去了很多自己动手的机会,还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培养幼儿为集体做事,从而获得为集体获得成绩而感到高兴的情感。”为了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和集体荣誉感,我们实行了“组长负责制”,给予幼儿自我锻炼的机会。每天每组一个组长,轮流负责当天的“工作”,如:早上负责收好本组的积木;集体活动时负责收发本组幼儿的活动材料;午餐时负责发筷子、倒脏盆子、抹桌子……渐渐地,幼儿对这一系列工作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大多数幼儿都做得井然有序。通过这种管理形式,不仅培养了幼儿责任意识,而且在互相督促中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优点得到众人赞赏时,会更加激发幼儿的热情。因此,每当在离园前我都会对幼儿的一日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肯定和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幼儿(包括有进步的)。另外,我还组织幼儿民主地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之星”,并在评比栏上贴上小红旗来记录他们的表现。这样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而且也鼓励其他幼儿向好榜样学习。另外,通过评价活动也使幼儿学会了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全面地评价自我。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因此,要让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使家长配合幼儿园,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放在首位,使其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在家中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首先,我们会定期通过家校路路通、家园联系栏、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幼儿好习惯的相关信息,让家长知道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幼儿养成好习惯。其次,要求家长在家要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教育更有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最后,我们还会利用家长接送幼儿和家长半日活动等时段,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和家长一起探讨幼儿好习惯的养成方法。
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优良的交往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长期地观察、积累、巩固和强化,以更多的爱心、细心、耐心促使幼儿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