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小芹
吴韵悠悠入园来,清风化雨润童心。有着浓浓吴文化特色的泰伯实验幼儿园在课题《文化——生态理论视阈中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研究》的带动下,在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中,园所特色课程“吴地童戏”在一次次改变与创新中,更贴近幼儿生活,更生动有趣,幼儿参与其中,自由、自主、快乐着。
以往的民间游戏大多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开展,在教师的介绍、示范下,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与规则,一起参与游戏活动,我把它称之为“大锅”。这样的游戏过于整齐、死板,不管幼儿喜不喜欢,都要一起参与游戏,不管幼儿的能力如何,活动的规则和要求都是一样的。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需求与能力发展都不一样,我们应给予他们充分选择、自由交往和自主探索的机会。于是,我们对吴地童戏活动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将二十几个鸿山的民间游戏划分到二十几个活动区域,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制作相应的游戏指示牌,二十几个区域犹如二十几盘美味小菜,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自由选择游戏伙伴,自主探索游戏的玩法,协商制定游戏规则。开放式、自主化的形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我们为每一个“吴地童戏”都制作了一块游戏指示牌,上面用图夹文的形式标注游戏的名称、适合游戏的人数、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开展前,由游戏值日生预先将指示牌摆放到相应的活动区;游戏开展时,幼儿根据指示牌顺利找到游戏场地,并且能通过指示牌较快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利用图示询问周边的同伴和老师,或自由结伴探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既然要面向全体幼儿,就必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那如何做到让“吴地童戏日”的游戏尽量适合每个幼儿的需要,促进他们都能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发展呢?我们认真分析了“吴地童戏日”的二十几个游戏,根据其难易程度和运动强度的不同制作了相应的标签,在指示牌或场地上进行了标注,让幼儿能一目了然,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力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
每周的“吴地童戏”活动时间一般是固定的,安排在每周三上午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可利用周一到周三活动前的自由活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游戏计划书。
首先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用自己看得懂的符号或标记画在纸上,并用1、2、3……标注玩的先后顺序;接着想想是一个人去闯关还是和好朋友一起去玩?和同伴商量后将其学号或代表同伴的特殊符号记录在纸上;大多数的“吴地童戏”都具有比赛性质,挑战成功能获得相应的贴纸奖励,我今天的目标是几个贴纸呢?于是,给自己的游戏制定一个挑战的目标也是计划书上必不可少的一项。
一开始制定计划书时幼儿都是盲目的,无法保证其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没有急于干预,而是让他们在充分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我今天定了6 个游戏,只玩了4 个就结束了(知道游戏项目不能选太多)。今天玩得太累了,都跑不动了(知道不能都选运动强度大的,要动静交替)……从而让他们了解到合理安排活动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制定计划的能力。
我们利用音乐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时间意识,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记住并内化为习惯。我们选择几段不同旋律和风格的音乐,分别代表游戏的准备时间、游戏时间、收归材料时间、游戏分享时间等,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明白了放什么音乐做什么事情,化“有形”为“无形”,自然而然地渗透规则培养。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意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在课程游戏化改革浪潮中,我们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寻寻觅觅,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