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春燕
木工坊是以木制环境装饰及创意木工活动为核心,对幼儿木工课程进行基础实践研究的幼儿活动空间。幼儿进行木工活动能锻炼和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大小肌肉动作技能、数学技能(测量、一一对应)以及科学技能(熟知材料的属性和工具的使用),同时还能促进幼儿的注意力和耐性等方面的发展。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改革中,从多元发展幼儿综合能力因素考虑,通过创设合理的环境,提供可操作性材料,结合幼儿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创造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木工活动噪音较大,因此需要独立的空间。在室外建造开放式的“木工坊”作为全园公共游戏区域,有利于幼儿创作、经验交流与分享。一个全园公共区域的高效的木工区应包括:
木工坊的空间要能满足 20 个以上幼儿同时使用,并且幼儿间不会互相干扰。空间小、班额及幼儿人数多的幼儿园应该合理安排好活动时间,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游戏与操作时间和空间。
1.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包括供木工操作的木料、木材、木片及真实的工具:木工台、锤子、锯子、老虎钳等,且各种工具与材料的数量要多于幼儿人数。
2.摆放安全有序、适合幼儿自由取放。各类工具如工具盒(柜)、悬挂工具的架子、放有钉子和螺丝的透明盒子等,归类存放,并做好标记图。
3.设置置物架、报刊架,用来摆放关于创意木工的书籍、幼儿制作木工作品过程照片、作品照片及幼儿木工作品。
幼儿自主制定规则,并将其呈现在木工坊明显的位置。如:游戏的人数、公共区游戏的环境维护(包括工具的归位与整理、木工坊卫生)等。
开设木工坊时,家长和教师都很担心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怕幼儿因为年龄小、体力弱而容易受伤。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只要在实践前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幼儿就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并遵守游戏规则,再加上成人适当的监督,木工活动会非常有益且安全。
操作前除了为幼儿提供安全帽、护目镜、橡皮手套、工作服等防护工具外,教师在每一次操作前都应强调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与要求,另外还需配置药箱(备有常用的外敷药)和一本安全记录登记表,以防止出现意外时及时处理与记录。
幼儿一开始进行木工操作,由于对工具使用不熟练,偶尔也会出现被“锤子误敲到手、有木屑扎到肉”等小意外。而幼儿却常常对自己的“小意外”并不在意,会继续进行游戏和操作。这些充分说明了幼儿有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只要我们多给予引导与帮助,并为其创造相应的条件和平台,让他们多尝试,他们就会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养成防范与保护并存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木工活动不是无意识行为,而是结合了对木料、操作工具的直观感知,是对现实生活经验模仿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些材料、工具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着幼儿去思考、去创作。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过程,发展探究,促进其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在一次大班木工坊实践活动中,辰辰独自选材料制作“话筒”,他想把圆木条,和长木条连接起来,先后尝试用小号、中号铁钉连接木条,均以失败告终。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辰辰与同伴合作,两名幼儿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了“话筒”制作,还用制作的“话筒”学做“主持人”。适时的帮助不但让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发展了形象思维,更体验到了分享成功的喜悦。
一次偶然的机会,教师发现班里的几个幼儿常常在自主游戏时商量着什么,还不时拿着纸笔在涂涂画画。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正在准备合作完成木制“滑板车”。于是,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在班里开展了“我们的木制滑板车”集体讨论活动,幼儿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还设计出样式不一的“滑板车”图纸。讨论成熟后,教师又组织幼儿来到木工坊进行实践。幼儿们自主分组合作:有的找来两个圆形的小木饼做车轮,有的找来长方形的木料,并将这些木料锯成长短不等的几块分别作车身、踏板、车龙头等,然后将各自负责的滑板车的部分用铆钉进行连接、组装。
实践表明: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及时抓住幼儿对“滑板车”创作需求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在操作中通过设计图纸、寻找相应的木料、锯木料、用钉子组装等步骤完成作品的过程也是幼儿的思维串联起的整个动作过程。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随幼儿需求,提供有效支持,让幼儿的合作创作更加顺利、有序。例如,再度展示幼儿现实生活经验的“滑板车”,然后鼓励幼儿制作“实用型作品”:公共阅读区自制小书架、种植区里的小篱笆等。幼儿创作出的作品既具有美感,也具有一定的受用性。
有些幼儿走进木工坊会出现不停地忙着与各种材料发生漫无目的的关系的现象。此时,教师的引导与评价非常重要。类似于“这是你做的小凳子吗?我怎么看都不像!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什么也没做出来?”的评价会严重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幼儿在木工探究中享受的是过程,教师应客观分析幼儿的行为,准确判断幼儿木工操作的能力;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不能用简单的“像”与“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幼儿作品。当预设的木工操作时间将结束而幼儿的作品尚未完成时,教师切忌不能不理会幼儿的感受而草草结束活动,应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继续探究。教师可以和幼儿商量是否下次再来操作,或引导幼儿寻找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内容应有计划地分阶段进行,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保证学习有质量、有发展。实践对象从大班幼儿到逐渐带动中班幼儿进场活动。时间上,每班每周安排一次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幼儿认识各种工具和材料,引导他们自主寻找合作伙伴,根据材料的原有形状完成作品;第二阶段:根据主题展开制作,增添不规则材料,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做出目标作品;第三阶段:幼儿自主设计图纸,根据图纸制作作品。
在幼儿自由创作阶段,提供给幼儿的是单一形状的材料。他们只需要用锤子与铆钉将这些材料组装起来即可,作品完成的成功率比较高:有的小组选择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材料,并商量着制作他们向往的作品;有的小组摆开敲打铆钉的阵势,但一时找不准位置,边忙乱地敲锤子,边调整着各种材料 的位置……噼里啪啦的敲打声、呲嚓呲嚓的拉锯声与幼儿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奏响了木工坊里特有的交响乐。
当木工体验课程中出现了个别幼儿用铅笔画黑线做标记来锯木条时,我们抓住时机,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设计图纸的环节。于是,有了机器人、书架、篱笆……幼儿的设计花样百出。设计图纸将松散、无目的的活动变成了有目的、有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将单纯的木工制作与美术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木工体验不再是单一的体力活动,而成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在木工体验课程开设的一年里,幼儿自主创作了许多作品。不过,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数量可观的作品,而是幼儿在课程中表现出的合作意识、浓厚兴趣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幼儿与同伴间的角色分配、过程中的互补学习、困境中的问题解决等,都会在幼儿之间的默契合作中得以实现。木工活动的兴趣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动力,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仍会坚持勇敢面对、设法解决。木工体验课程取得的良好效果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的信念。从幼儿的需要出发,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积极探索与创新,多元促进幼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