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

2019-01-12 01:01
中国兽医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结节皮肤疫情

马 翀 , 王 旭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北京 海淀 100193)

2019年8月12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这是我国首次确诊发生该病。经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排查,截至8月19日,共在伊犁州察布查尔县、霍城县、伊宁市发现病牛218头,死亡1头[1]。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或牛疙瘩皮肤病[2-3],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引起的传染病[2-5],牛和亚洲水牛均可感染[4,6]。羊痘病毒属引起的疾病可跨国界传播,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曾将本病列为A类疫病[7],现规定为必须通报的重要动物疫病;也是我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规定的A类疫病[8],根据本病的传播性、致病性、危害性等特点和动物防疫法规定,农业农村部将本病暂时按二类动物疫病管理[1]。因本病在我国首次确诊,所以本文整理了部分相关文献,以将本病简单介绍给读者,并为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原

LSDV是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CaPV)的病毒,同属成员还有绵羊痘病毒(Sheep pox virus,SPPV)和山羊痘病毒(Goat pox virus,GTPV)。LSDV只有一种血清型,代表毒株为在南非分离到的Neethling株[9], LSDV、SPPV和GTPV具有血清学交叉反应[4]。LSDV非常稳定,几乎没有遗传变异。

LSDV对温度敏感,55 ℃ 2 h、65 ℃ 30 min可失活。可以从在 -80 ℃下保存10年的皮肤病变组织中复活,在4 ℃下保存的组织培养液中可存活6个月。LSDV对强碱性或强酸性环境敏感。pH值6.6~8.6时,37 ℃放置5 d后滴度没有明显降低。在28 ℃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可存活35 d[10-11]。LSDV对乙醚(20%)、氯仿、福尔马林(1%)、某些清洁剂(例如十二烷基磺酸钠)、苯酚(2%,15 min)、次氯酸钠(2%~3%)、碘化合物(1∶33稀释)和季铵化合物(0.5%)敏感。在阳光直射条件下,LSDV可被紫外线杀灭。但因舍饲牛棚内不会被阳光直晒,其内污染的LSDV不会被紫外线杀灭,可以存活几个月的时间[12]。

2 流行病学

2.1 LSD的流行史 结节性皮肤病(LSD)于1929年在赞比亚首次出现,至1988年前一直流行于非洲大陆,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988-1989年之间,埃及和以色列首次确认了撒哈拉沙漠以北和非洲大陆以外地区发生LSD。2013年后,LSD席卷了整个中东地区,并传播到了土耳其,其后几年内蔓延至欧洲东南部和俄罗斯。2018 年,该病沿着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边界向东移动,2019年8月传至我国新疆地区。至2019年10月,本年度已上报OIE的LSD疫情为32起,其中我国和孟加拉国为首次通报疫情[15]。

2.2 易感动物 除奶牛和肉牛外,亚洲水牛也有自然感染的报道[4]。皮肤较薄的奶牛品种对LSDV更易感,而瘤牛和杂交瘤牛等地方性品种可能对该病毒具有天然抗性。试验感染绵羊和山羊后,接种部位有局部反应,但尚无LSDV自然感染小型反刍动物的报道。黑斑羚和长颈鹿可在试验性感染后出现LSD的临床症状。研究人员曾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多种羚羊、角马和野水牛等野生动物检出过CaPV、抗体或核酸,但未证实其为LSDV感染。

2.3 气候与地域风险 LSD多零星暴发,可受动物的调运或迁徙、免疫状况以及影响传播媒介的风和降雨模式等因素影响。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疾病暴发常呈季节性。在已报道发病的国家,尽管LSD的发生有季节性变化,但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研究表明,降水量(正相关)或/和昼夜温差均值(负相关)是与LSD暴发分布相关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14]。此外,农牧交错带、城郊结合部、湖泊周围、泛洪区、灌溉区和农业区也是LSD的高风险区[12,14-17]。

3 病原传播

3.1 接触传播 早期研究和田间证据表明,LSDV无法通过直接接触在动物间有效传播[15,18],但这一结果还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动物和现代研究方法(例如实时PCR)进一步验证。有试验证明,LSDV可通过精液(本交或人工授精)传播[19],临床和亚临床感染的公牛均可从精液中排出LSDV[15,20],且可长时间排毒。

3.2 节肢动物的媒介作用 间接证据表明,LSDV可通过多种节肢动物机械传播。LSDV的传播常与气候条件和节肢动物的密度有关,但非必须条件[21-22]。2006年以色列奶牛群中LSD暴发的动态数学模型支持节肢动物是LSDV的传播媒介的假设[23]。

研究表明,多种节肢动物有机会吸食、携带和传播LSDV[24],但尚无节肢动物是LSDV生物传播媒介的确切证据。在机械传播方式中,病毒通过昆虫媒介的受污染口器传播,而并未在节肢动物细胞或组织中复制病毒。已证明具尾扇头蜱(Rhipicephalusappendiculatus)和希伯来钝眼蜱(Amblyommahebraeum)[25]雄虫可机械性传播LSDV。Lubinga等已报道LSDV可在脱色扇头蜱(Rhipicephalusdecoloratus)和具尾扇头蜱垂直传播的证据,并在其蜕变过程中持续存在[26-29]。LSDV在蜱中能够垂直传播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蜱可能是LSDV在环境中的维持库。厩螫蝇(Stomoxyscalcitrans)等多种蝇类在牧场中广泛存在,虽已证明有些蝇可传播SPPV、GTPV等病原,但能否传播LSDV尚有待证实。此外,一些蚊、蠓和牛虻等虽然在吸食感染牛血液后可检测到病毒或已证明是其他疾病的传播媒介,但无直接证据表明其能够传播LSDV。

研究证明,节肢动物媒介通过机械途径参与了牛个体间的LSDV传播,但其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3.3 间接传播 LSDV可在痂皮内存活,当痂皮从皮肤病灶脱落时仍具有感染性。现场经验表明,将健康牛复养于LSD暴发后清群的牛舍时,它们会在1-2周内发病,表明病毒在传播媒介、环境或二者中均持续存在[4]。在疫苗免疫或注射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不更换针头,可能会通过被污染的针头造成医源性的群内或群间传播[4]。

4 临床症状

自然暴发和试验感染的LSD患牛,疾病表现出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症状有很大差异。本病的临床表现首先是发热(40~41.5 ℃)、溢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和不愿意运动。试验感染牛的潜伏期为4-7 d,自然感染牛的潜伏期可长达5周[4],首先表现出溢泪和流涕、浅表淋巴结肿大,其后出现发热症状,并在数天内呈稽留热表现。如患畜为奶牛,可见产奶量骤降。发热症状持续数天后,皮肤上出现5~50 mm大小的结节,结节呈圆形隆起、坚实、界限明显。相邻的结节可融合成大的不规则的皮疹。深部结节可累及皮肤各层,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有时可累及深部的肌肉组织。患牛皮肤病灶的数量和大小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患牛的结节触诊时有疼痛表现,常先出现在头部皮肤,包括口腔、鼻镜和眼睛,然后是颈部、躯干部、乳房、生殖器、四肢和尾部的皮肤表面。感染动物的结节数量可从单个结节到上千个(严重感染牛)。之后,皮肤病灶常会变成栓塞状坏疽,脱落后在皮肤上留下大的溃疡灶。当皮肤结节痊愈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由LSDV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乳房炎是常见并发症。由于淋巴结肿大和胸部和腿部肿胀,牛可能不愿意运动。当病变蔓延至皮肤下面的组织中,例如肌腱和腱鞘,患牛可能发生跛行。发生LSD的奶牛卵巢静止、乏情。而感染的公牛,阴囊、阴茎龟头、包皮黏膜和睾丸实质都会受到影响。

特征性痘样病变可见于消化道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患牛流涎,鼻液逐渐从浆液性变成黏液脓性。肺部感染可导致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患牛呼吸迫促。可见结膜炎和眼眵,有时会发生单侧或双侧溃疡性角膜炎。剖检时,可在整个消化道和呼吸道以及各种内脏的表面都可能发现病灶;具有多处皮肤病灶的牛,皮下损伤在剥皮后清晰可见。皮肤上的结节坚实,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急性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包括表皮空泡变性、胞浆内包涵体和真皮血管炎。慢性病理组织学变化包括局部纤维化和组织坏死。

5 诊断

5.1 鉴别诊断 主要与牛疱疹病毒2型(BoHV-2)引起的伪结节性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伪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常较温和,其特征是结节见于浅表,与LSD的早期症状类似。针对皮肤病变,其他需进行鉴别的疾病有:嗜皮菌病、皮癣、牛皮疽、感光过敏、放线菌病、放线杆菌病、荨麻疹、昆虫叮咬、贝诺虫病、诺卡氏菌病、蠕形螨病、盘尾丝虫病、伪牛痘和牛痘等。黏膜病变的鉴别诊断包括:口蹄疫、蓝舌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传染性牛鼻气管炎和牛水泡性口腔炎等[4,6,30]。此外,弱毒LSDV活疫苗可能在牛中引起轻微的不良反应,表现的症状类似于临床型LSD[4]。

5.2 实验室诊断 多种方法可用于LSD的实验室诊断。针对病原检测,既有经典的电镜观察和病毒分离方法,也有更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DNA测序、嵌套梯度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相结合等方法。对于免疫学诊断,有病毒中和试验(VN)、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免疫琼扩(AGI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根据OIE规定,对于血清学诊断,VN是金标准。针对不同目的的LSD实验室诊断方法选择,可参照OIE推荐方法。

在暴发期间,可用病毒中和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方法进行诊断。在流行病间期(即流行病之间的安静期/年),难以对LSD进行血清学监测,因为此时以细胞免疫为主,并且当前可用的血清学检测可能不足以检测轻度和持续的LSDV感染。

6 防制

6.1 治疗 因本病的严重危害性,发现临床病例后不建议治疗,应及时上报并扑杀。

6.2 预防与控制

6.2.1 预防 对于LSD的预防,最佳方法是对高风险地区的牛群提前进行疫苗免疫。有效的疫苗免疫可在接种后28 d产生保护作用。同时对疫区严格控制牛群的调运,对疫区采取隔离和禁牧,对疫区易感动物定期驱虫和消灭虫媒等措施防止疾病扩散[4]。目前,弱毒LSDV活疫苗、SPPV或GTPV疫苗已用于LSD的预防,可使用相应的疫苗免疫牛群。

从疫情控制及安全角度考虑,兽医行政部门有必要在疾病已传入国内的情况下提前做好疫苗储备工作。对高危地区可开展疫苗免疫,以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6.2.2 控制 (1)控制牛群调运:未进行疫苗免疫牛的调运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LSD暴发期间,应严格控制牛的调运,为确保实施效果,要从立法和执法配合层面考虑,一旦怀疑或确认该病,必须立即禁止买卖活牛,对非法交易,应处以严厉的处罚,在游牧和轮牧的地区,应至少在转场前28 d给牛接种疫苗,在疫情暴发期间,未接种疫苗的种畜不得调运,只能在限定区域内的屠宰场屠宰牛,避免由运输车辆和虫媒传播病毒;(2)动物扑杀及处置:在许多已发病的国家,已经采取了全群或部分扑杀政策,政策的制订与执行需考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避免因扑杀补偿与牛的价格差距过大而难以有效贯彻,根据EFSA关于LSD的应急处理建议,接种疫苗对降低LSDV传播的控制要优于扑杀政策[6],不管选择哪种扑杀政策,在疫区进行及时有效的疫苗免疫可有效控制疫情,如果采取全群扑杀政策,疫苗免疫的效果可能更好,扑杀后,死畜要依照国家法规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置;(3)人员、设施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如前所述,LSDV非常稳定,可以在pH值为6.6~8.6的极冷和干燥环境中存活,被感染的动物皮肤病灶的痂皮脱落至环境中,可使病毒存活数月并具有感染力,发生疫情的牛场、车辆、牛舍和可能受污染的环境要选用有效的产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相关人员也应注意清洁及隔离,尽管LSDV对大多数消毒剂和清洁剂敏感,但是为了有效地对牧场设备设施进行消毒,仍需要机械清洁设备设施的表面(例如表面的污垢、肥料、干草和稻草)。FAO在《Animal Health Manual on Procedures for Disease Eradication by Stamping Out》(FAO,2001年)中给出了对现场、设备、设施和环境净化的实用建议,可参照执行;(4)虫媒控制:定期或定点杀灭昆虫的措施可减缓机械传播的速度,但不能完全阻止,特别是在放牧牧场中,对于舍饲牛场,可以考虑使用防虫和杀虫措施。清理死水、泥塘和粪污处理池等节肢动物孳生场所,并改善牛场的排水是减少牛及其周围媒介数量有效方式;(5)生物安全管理:在临近地区发生疫情时,应将牧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提至最高等级,由于LSD可通过虫媒机械传播,所以生物安全管理无法防止疫情发生,但可以降低风险,处于潜伏期或有病毒血症但无临床症状的新购入牛,是将病原引入阴性牛群的主要风险,因此,新购入牛的来源要可信,在混群前要进行系统地临床检查,且应与自有牛群隔离至少28 d,要尽可能减少外来人员对牧场参观、访问、服务,对牧场的各个入口都应严格管控,进入牧场时,所有访客车辆和设备均应彻底清洁、消毒,靴子也应彻底清洗,或穿鞋套。进入牧场的访客应穿着干净的一次性防护服;(6)宣传及科普:应对一线从业者,如兽医、兽医专业学生、养牛业从业人员、牛贩、运牛车司机和配种员宣传LSD的症状及危害,鼓励其在发现疑似病例后尽快上报,运牛车司机是发现患牛的最佳人选,可以具体到牧场、屠宰场以及牲畜交易市场的感染牛,鼓励其发现后尽快将疑似病例通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7)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基于主动和被动临床监测以及对可疑病例采集血液样本、鼻拭子或皮肤活检进行实验室检测,在已发生疫情的边境地区设立监测牧场,加强一线从业人员的培训,如发现疑似病例,尽快进行实验室诊断,做到提前预警预报;(8)国际和地区贸易:对已发生疫情的国家的活牛及相关产品、皮毛原材料和有风险的产品等的进口严格检疫并加强控制,必要时可暂停交易。要加强高风险地区的活畜交易市场管理,避免疫情传入或扩散。

猜你喜欢
结节皮肤疫情
第二层皮肤
战疫情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