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实验小学 王梅凤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对于情景教学的应用已经比较熟练,但是对于同一情境的深入应用和探究,教师却应用得并不理想,因此一些教师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和建议。“情境串”的应用就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些连续的情境问题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提升教学趣味性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情境教学能够使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是在学生初次接触数学的阶段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真正接受和系统学习数学的开端,为此,教师应当更加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讲授。在以往教学中,教师虽然非常注重学生对于内容的学习情况,但往往忽略了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忽略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师应当改进的地方,为此,创设情境是必要也是重要的。学生在这个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内容都是新的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师更应当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教学方式呈现给他们,让学生在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中真正掌握理解应用这些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景,即让学生通过触摸自己周围的平面事物来感受面积的概念。如通过比较自己铅笔盒与桌面的大小,或者黑板与地面的大小来感受面积的具体含义,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的感受和结论,并且总结出自己心目中的面积是什么含义。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已经在表面上对面积也有了具体的概念,虽然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经过教师后续的指导以及教材内容的辅助,教师对于这一新颖概念的讲授会更有效果。同时,这种利用身边事物作为教学素材的方式也可以深入学生的后续学习中,例如从面积延伸出来的求解面积的方法,同样可以通过学生周围的事物进行讲述,让学生通过真正测量自己桌子的大小来学习正确的求解方法。
教师构建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在这些情境中找出问题,并且应用具体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给学生如何从情境中梳理有效信息也是教师应当重点培养的一项内容,这一环节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后续的情境串的教学模式应用中更好地学习。学生一旦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之后,他们的思维会因为问题而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且带着好奇心去深入研究这些内容,这也为“情境串”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的概念时,学生在对“奇数”和“偶数”进行理解时,教师就可以为他们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通过分苹果的例子来为学生进行问题导入:如果每个人可以分得两个苹果,这时会剩下一个苹果,所以苹果的总数是一个奇数;如果没有剩下苹果,那么它的总数就是一个偶数。通过这一情境的导入,学生对于奇数和偶数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这样再让学生自己提出相似的情景来对这一概念进行巩固和理解也就容易很多。同样以苹果的例子进行情境引入,这时学生学习的是“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讲述,教师则可以为学生进行概念的教授,然后引导学生设立分苹果的情境,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借由对情境的亲切感转移到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加深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不仅在于接触这些新内容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在于学完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练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但是单纯的进行题目练习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这样所形成的学习效果必然不是最好的,并且这种形式的练习只注重学生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应用,但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以及为何这样应用却不够重视。为此,教师可以在讲解基础知识以及设计练习时都为学生进行情境导入,并且将这些情境以情境串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做练习的同时有效回顾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的画面,从而有效达到复习的目的。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时,教师可能会通过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但是三角形是最基础的一项内容,在三角形这一概念之下还包含其他的具体类型,比如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在对最基础的概念进行介绍之后,教师不妨在前面介绍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情境进行创新,使它们形成一系列的情境串,这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在心理上将它们作为同一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内容理解更加系统化,这种问题的连续探索也带给学生更加新颖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一个更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在利用“情境串”这种教学模式时,应当使自己创设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种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探究,从而达到提升自己数学水平、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