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姚王初级中学 叶 晨
目前,问题导学在基础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分解学习目标,使目标具体化,这样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走进教材,在问题的引导下层层深入知识体系,进而以问题贯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并最终以问题检测的形式反馈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问题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其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区分度,又要涵盖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因此,教师需以过硬的专业素养把握大纲并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问题,并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来丰富数学问题的内涵,将学生带到求解探究的数学世界中。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某同学在四个学校参加巡回演讲大赛,为了熟悉路程,在某个周末,他早上从A校打车出发,行驶60千米后到达B校,继续行驶15分钟到达C校,最后行驶15 千米到达D 校,全程共用时1.5 小时。假设全程匀速行驶,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求出A 校到D 校的路程吗?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算式计算出A 校到D 校的路程。这时,教师设疑激趣:你能运用方程来解决这一问题吗?由此,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
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构成课堂的主线,而质疑与探究则构成课堂的灵魂。针对部分难度适中且与教材衔接密切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示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自主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判断问题中的逻辑关系,自主体悟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以培养初中生在数学问题分析中的综合素质。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情境中的已知条件:班里建立“图书阅读园地”,将书架上的图书分发给学生阅读,若每人分4 本,则剩余10 本;若每人分5 本,则还缺50 本。请你计算:班里有多少个学生?书架上共有多少本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从表格中自主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尝试运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既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小组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是学生自主思考基础上的互动,也是互动基础上的深度思考。随着问题难度的加大与前后知识关联程度的提高,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学科思维与数学方法的要求也将愈加精深,而初中生的数学基础与思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针对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数学问题,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从旁适时点拨,能够使解决问题的思路趋向规范缜密,提高课堂效率。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其次,在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找等量关系;再次,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最后,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验证。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加以分析,从中找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易错点,即找等量关系与移项,然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在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中找等量关系”与“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以突破教材重难点。
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强调问题为导,课堂形式并不拘泥于“问题”本身,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来内化学生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例题重复,而是牢牢掌握,灵活运用。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表明,贯穿于课堂的数学问题并非静态的单一的问题,而是变化的多个问题,这些问题集合起来形成了在知识的内在逻辑上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有效贯通了教材与考试、教与学、预设与生成,使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更为清晰,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发展过程中,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补充《九章算术》及“天元术”的有关历史,使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有完整认知。当然,数学问题背后是数学思想,在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图书阅读园地”的问题中,学生通过列方程发现:书架上的图书不论发给多少个人,怎么分发,图书的总数是常量,即不变化;班里的学生不论如何分发图书,学生总数不变,也是常量。通过寻找不变量来建立等量关系,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见方法。
总之,问题导学是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益探索,能够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在“学”中思考与质疑,在“学”中归纳与反思,在“学”中评价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