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学侠
“电线”这一活动材料,似乎有些“老套”,其实,它是一种“不变也新”的材料,是很受幼儿青睐的。电线有易折、易弯、易变和易塑的特点,能让幼儿百玩不厌。幼儿玩电线时,不仅能玩出兴趣,还能玩出无穷的花样,玩出一个其乐无穷的“百变线世界”。
幼儿园举办“亲子制作”教玩具展览活动,瑞涵小朋友带来的“电线小人”立刻引起了小伙伴们的注意,大家马上围拢过去,如获至宝,议论纷纷:“给我玩一下吧!”“给我看看吧!”“好漂亮啊,有好多种颜色呢!”“是啊,五颜六色的电线真好看。” “原来电线还能变形啊!”……这一声“变形”吸引来了更多的幼儿。从他们好奇与欣赏的眼神里,看得出他们对电线“变形”具有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与“电线”来一场邂逅,他们一定会在“玩”中闪耀出更多美丽的火花,玩出更多童年的智慧。这也是践行《纲要》精神的重要体现。
1.简易“变形”
我为幼儿准备了长短、粗细不同的胶皮电线,给幼儿简单讲述了电线能通电的道理后,请幼儿尝试着给电线“变形”。我请幼儿给电线变“魔术”,看看能变出哪些有趣的东西。开始时,幼儿只是弯弯、折折地摆弄,折出了一些W 型、S 型、U型、N 型、Z 型等字母造型;慢慢地,就有幼儿折出了简单的图案,如:气球、棒棒糖、宝葫芦等,“变形”的成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电线”也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探究材料。
2.深度“变形”
在变形的最初阶段,许多幼儿还不懂得连接,他们只是用一根电线“变形”。当幼儿将一根电线变完以后,就会重新选择一根电线去变出其他形状。如果幼儿能够将一根电线变出稍为复杂的“形”的话,那么,对他们以后的探索将会更为有利,同时,他们的兴趣也会更加持久。因此,我们因势利导举办了一场“变形大赛”,看看谁的“形”变得最有趣,谁的“形”变得最可爱。“变形”结果让我欣喜,“小蝴蝶”“小鸭子”“小兔子”“胡萝卜”……一个个稚嫩的造型让人忍俊不禁。
“老师,可以用两根电线一起变形吗?”“老师,可以用很多根电线连起来变形吗?”“当然可以,我觉得很多线一起变肯定会更有趣。但要想想办法,怎样让电线连得更结实?”随着幼儿学习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思维也向更深处延伸。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可以勾在一起。”“可以缠绕在一起。”“还可以像系鞋带那样系在一起。”“说得很好,大家试一试吧。”当然,多线“变形”带来的不仅仅是“形”变得更丰富,颜色也变得更艳丽了。
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对电线“变形”呈现的平铺形态似乎热情也不再那么高涨了。如何让幼儿重拾兴趣,再爱上“变形”呢?我们需要开创新的玩法——直立“变形”,让“形”站立起来。有变化的、能移动的“形”一定会让幼儿喜欢。当我把一只站立的电线“小兔子”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鼓掌雀跃。“孩子们,试试看,让你的小宝贝站起来吧,小宝贝一定会很高兴的。”让平铺着睡觉的“小宝贝”站起来还真有些不容易啊,“小宝贝”一次次地跌倒了,他们一次次扶起来再试,反反复复,“小宝贝”终于站起来了,幼儿们的小脸上洋溢的不仅有满满的快乐,还有满满的自信。
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设计一些“变形”主题,给幼儿充分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幼儿也是非常喜欢的。如要求幼儿合作共同完成“海底世界”这一主题,当幼儿通过商讨、分工、操作等完成了创作,把各自创作的海底宝贝呈现在大海(沙水盆)里的时候,他们无比的兴奋、激动。幼儿围着“大海”欣赏、议论、交流,成就感十足,开心至极。主题“变形”的素材很多,像“我喜欢的动物”“我喜欢的交通工具”“我们的旅游”等,这些主题“变形”活动,不仅使幼儿开阔了视野,也让他们获得了多种能力的发展。
“电线‘变形’记”这一活动是基于STEAM 学前科学理念下的一次科学艺术活动,这个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们喜爱的,具有科学与艺术教育多重价值的有效活动。它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教师利用遗落的“电线”作为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适宜、合理的引导,体现了教师正确的课程游戏化理念以及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电线‘变形’记”这一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善于观察、利用有效的资源,将幼儿带入一种科学探究、艺术表达的“电线”世界。这一活动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变形”→多线“变形”→直立“变形”→主题“变形”。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做到在循循善诱中层层递进,在步步深入中引导幼儿深度学习,幼儿在尝试各种线的“变形”过程中,体会到“线”的千变万化,唤醒了幼儿的多种创造力。
“电线‘变形’记”这一活动,是基于STEAM 学前理念下的科学探究、艺术表达的活动。STEAM 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的融合,是一种提高幼儿探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教育理念。
“电线‘变形’记”这一活动,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究与造型”的融合,体验了“创意思维”带来的变化,是幼儿一次全新、奇妙的益智探究活动之旅。“时时皆教育,事事皆教育”,针对“电线‘变形’记”这一活动的有效性,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当下,幼儿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经加快,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亦层出不穷,如何对各种教育理念与STEAM 学前教育理念融合重整,探索适宜幼儿创新与发展的有效路径迫在眉睫。
将STEAM 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理念相互融合,通过艺术思维的运用和表达,最终使幼儿获得各种能力与发展,既是对幼儿园科学课程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对STEAM学前教育理念跨界思维的一种认同。“电线‘变形’记”这一活动,从探究线的“变形”,到线的“变形”操作,把科学探究的理念与手工艺术操作的活动重构融合在一起,使多门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更丰富、操作活动更新颖,从而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具实践性和创造性。
《纲要》强调指出,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选择材料,身边的材料让幼儿可感、可知,而且简单易取,譬如“木块、石头、沙子、电线”等,就是这些简便易取的材料,是幼儿园科学教育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
教师应多关注、挖掘身边的自然物,以及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为我所用、为幼儿享用;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连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沙子和电线”这类物质,极具变化性,易塑型、易表达、易创新,因而深受幼儿的喜爱。“电线”这一幼儿学习的有效载体,具有千变万化的“魔力”,它能够帮助和支持幼儿充分表达内心的想象。一根小小的“电线”连接的是幼儿的“创意表达”,展现的是幼儿“新奇探究”的美丽图景,它是一种“不变也新”的好材料。
STEAM 学前教育理念和幼儿园科学课程的融合,超越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电线‘变形’记”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围绕一个“变形”问题展开,幼儿动手实践操作,同时运用“线的连接”“物体站起来了”等知识,让STEAM 学前教育理念中的各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在操作和展示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创造灵感,最终获得科学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样一个探究操作过程中,STEAM 学前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科学教育实现了实践性的重构,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STEAM 学前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于重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之间的整合,它实现了“给幼儿一个美好而富有挑战的当下与未来”的教育追求。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并不缺乏STEAM 教育元素,缺乏的是“创新与重构”的融合。我们教师要立足幼儿,探寻探究活动中“不变也新”的材料,探寻自主探究、操作、感知学习的有效路径,使幼儿在观察、探究、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