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市经贸小学 冯 洁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其语言精练、意蕴含蓄,值得我们学生进行积累、感悟、内化。但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内容有限,学生与古代诗词语言表达形式的距离,学生与诗人之间情感的空间障碍,古诗词的意境与现实的脱节……这些都困扰着学生对于古诗词“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的美好夙愿,叶老讲过:“教育过程要以到为主,逐渐放手,把‘达到不需要教’作为追求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寻找到一种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走进古诗词,并能最终习得古诗学习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可见,“拓展”可以说是打开一扇通往古诗词“内院”的捷径。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也确实采用拓展资源的策略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但不合时宜的拓展,不和内容的拓展,不加节制的拓展……使得拓展为发挥其实效性甚至帮了倒忙。因此,积极探索古诗词拓展的有效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的巩固是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中间环节,它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时限,因此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时常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巩固。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巧用拓展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还能避免机械的背默中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春晓》中,师:同学们,春姑娘的脚步已经悄悄地走来,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追随过春姑娘的脚步,写下了很多描写春天景物的佳句,课前我们也搜集了一些,谁来与我们分享一下,今天让我们再到孟浩然这位大诗人的写的诗句中找找春的影子。
再如,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万里送别友人的诗,从古诗中感受到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其实,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很多诗人送别友人后可能都不再有相见的机会,所以写下了很多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赛赛诗,看谁积累的送别诗最多……是呀,离别是伤感的,今天我们再次诵读了这么多送别的诗句,我想对于杨万里对友人的那份真挚的友情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或以复习诗句来导入新课,或以赛诗的形式巩固送别诗……围绕文本古诗进行适度的主题式拓展,既引发了一个个学习活动,又帮助学生进行了古诗词的知识巩固。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历经外化—内化—外化的过程,即在接受外部的知识信息后,经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掌握的学习技能和情感感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参考书上或者是百度中对于诗词意思和写作背景的解读,而是要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另外的学习中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既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既包括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又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任重而道远,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在拓展中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学中,诗人用“黄鹤楼、烟花三月”简简单单的两个词语就将古诗意境表达清楚。但学生感受却并不清楚,特别是黄鹤楼离学生还比较遥远,同时“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种景致呢?学生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可适当地拓展一些黄鹤楼、扬州的文字描写和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同时拓展一些写春景和亭台楼阁的四字词语让学生描绘想象中的情景,如“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有的学生紧扣“繁花”想象诗中描绘的色彩之丰富,有的学生跳出“花”的局限想象其中的蝴蝶、鸟鸣等,使得画面有了立体感。适度的拓展资源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思和意境,也能让学生在想象说话中内化古诗的精妙语言文字,此时古诗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在学生头脑中不是单一的画面,而是一个连续性的、有着声音和色彩的、能构成一个故事的一组画面,在这样的有层次的画面中,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在欣赏、感叹。
咏物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不管是哪种体裁的诗词,诗人无一例外地将情感寄托在诗句中,或“抒发怀才不遇”,或“借古讽今”,或“表达离愁别绪”……但我们知道,学生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如果问题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话,则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因此,若要跨越时空去感受诗人的这份独特情感,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拓展资源,架起时空的长桥,引导学生在诗与现实之间、诗与诗人之间来回穿梭。如为了体会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情感,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笔下的景也同样寄托着他的一份情,你认为作者的情感寄托在哪个字上。
生:我觉得是“醉”。
师:“醉”字可以组什么词?
生:陶醉、沉醉、酒醉……
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你觉得诗人是哪种“醉”。
生:是喝醉酒后的醉。
师:古代诗人喜欢饮酒助兴,如“李白喜欢对酒当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但在这里,诗人仅仅是喝醉了吗?
生:我觉得这时诗人还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醉在西湖美景中,醉在这六月西湖暴雨的大和猛。
显然,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是基于对诗词意思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自我的认知积累和生活经验。但对于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内在情感并未完全触及,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拓展资源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理解。适时拓展一些诗人写诗的背景资源,如诗人遭贬、官场失意,看到忽雨忽晴的天气,联系到自身的人生经历也是瞬息万变等。接着这位教师又拓展了一些描写“风雨”的诗,体会不同诗人在同样写风雨的诗句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拓展阅读、体悟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苏轼这位大文豪对于人生不如意的豁达与开朗,也感受到在诗人诗句中往往借一些自然景物或者现象表达独特的情感这种写作手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绝非‘空瓶子’,等着‘揭开瓶盖,把各种知识、各项道德条目装进去’;学生是主体,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只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教师则应保护并鼓励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进取心。古诗词看似简短其实蕴含了无穷的内涵,为了在有限的课堂中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让学生能进一步发散思维,在探索中获取更多,我们可以在一些思维生长点上,通过一些拓展资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在对比、辨析、审视等多种思维活动中,进一步领悟古诗的内涵。
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写景的精妙,教师拓展了杨万里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学生体会荷花在同一个诗人的笔下能展现出不同的美。教师拓展了李白的《赠汪伦》,让学生感受送别类诗在不同诗人笔下所呈现的含蓄或奔放。基于以上的两处拓展,教师布置学生自主研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取一个主题寻找资源,探索这首诗蕴藏的一些秘密。
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部分教师追求一种比较准确的理解,也就是说唯参考书上的唯一性答案为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呈现一种单一模式,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上面一课古诗的教学中,并没有单一地理解古诗词,感受情感,而是通过系列化的拓展,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索,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探索中。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时代人所需要的。
古诗词的适度拓展,寻找到适合的时机,既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更能够在拓展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