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学校教育对策初探

2019-01-12 00:10江苏南京市江北新区南京市长城小学徐庄敏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亲子儿童学校

江苏南京市江北新区南京市长城小学 徐庄敏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指的是儿童双亲或一方到外地工作,儿童则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和双亲在一起生活的儿童。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严重缺失除了会引发安全问题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等一般性问题外,同时还会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故而学校教育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亲子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学习能力下降

亲子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儿童学习习惯培养上的缺失。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由于精力有限,对他们的学习要么疏于管教要么管教不当,更有甚者干脆不管。父母很难帮助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家庭学习计划和任务,想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几乎不大可能。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培养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能力。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现象很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那就是每天各班级都有少则七八个,多则十来个学生几乎不写作业或者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

(二)人际关系受阻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圈子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邻居、师生、亲属等。在父母外出打工前后,留守儿童与各类社会成员关系的疏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留守儿童,他们在父母外出打工后,与朋友、同学的关系亲密度上有所加强,而与邻居、教师等之间的关系亲密度相对减弱。

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往往会产生孤独、失落、胆小、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状况,这对他们人际交往形成阻碍。与此同时,当留守儿童的心理及生活需求既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又不敢从学校教师那里获得时,他们往往就把对这些需求的索取转向了同伴。他们不但会在一起玩耍嬉戏,更是形成了一种能相互满足一些情感或生活需要的伙伴关系,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一边倒”的状况发生。

(三)自我识评偏低

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方面明显偏低,自身消极情绪体验较多,自控力较差。留守儿童平时与父母接触的机会较少,他们在某些方面落后于班级其他同学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交往活动特别需要各科教师、同伴和家长的积极反馈以及成功交往经验的指导,然而留守儿童却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积极评价,再加上有的教师把他们视为“差生”,这就极大地挫败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勇气,使得他们在冷淡的交往环境中变得无力,渐渐地便会导致他们形成自卑心理。

(四)父母榜样缺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结果。在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最初对其影响最重要的是父母。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为地剥夺了,他们缺少了最原始最清晰的本可以模仿的榜样,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再加上父母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管与及时的批评奖励,留守儿童的一些亲社会行为就难以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及人生观。

(五)父母监管不力

国外儿童心理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过失行为的形成负有很大的责任。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年人的管教和监督。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伴群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同伴氛围会引导儿童逐渐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而不良的同伴氛围却会成为促发儿童过错行为的诱因。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有限的,父母在对儿童选择同伴和参加任何性质的活动时一定要给予监督,然而留守儿童父母在监控方面几乎没有保障。

二、学校教育对策

(一)开设家校课程,提出家教建议

从笔者前期开展的调研资料来看,孩子的两位监护人都外出打工的,对子女学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比较大,但如果有一位监护人在家,则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如果父母双方都必须要外出打工,那么就要想办法努力改变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要多制造一些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机会,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内容方面,每次的交流不能一味地只谈成绩,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地关心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三是在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微信、QQ外,书信的形式更好,亲子间书信沟通更有利于亲子情感的培养。笔者在做关于亲子沟通方面上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常常是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诉说内心的秘密。如果亲子间能经常以书信形式交流,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倾诉的对象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除了与孩子保持常态化的联系外,家长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向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请教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良策。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要积极研究对策。教师要有角色转变意识,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情感上、生活上、心理上的辅导者,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个性发展和道德成长等。教师还要转变传统的好学生、差学生的观念,树立留守儿童优先思想。

(三)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心理教育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基于这样的校情,学校专门开设了心育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真落实每月一次心育课。学校还将每年的四月份定为“心育月”,开展主题活动。此外还根据低中高年段特点,开展了诸如“呼啦圈穿行”“蜈蚣竞走”“车轮滚滚”等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较好地对留守儿童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疏导。同时学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及感恩教育等,将此作为对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有力补偿。

(四)改进教育方式,拓宽教育途径

1.建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要专门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鼓励、吸引他们参加课外、校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使留守儿童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倍感温暖、获得向上的力量。

2.定期召开家长会

因家长长期与孩子分离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出现品行问题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开展定期的培训活动,教给他们科学育儿观念和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教师要把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和道德监控机制缺失而出现的品行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反馈,使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3.推行家访承诺制

在信息沟通异常便捷的今天,家访仍然是亲密家校关系的有效途径。实现家访工作常态化,教师要采取登门拜访、利用家长放学接孩子时间面谈、与家长电话联系等方式,互通信息,交换意见,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4.实行导师跟踪制

导师跟踪制指的是将留守儿童分别“承包”给各任课教师,让任课教师成为他们的导师。学校要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确定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签订导师跟踪工作协议,同时建立导师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讨教育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并对个性问题进行“会诊”,继而“对症下药”。

5.实施同伴结盟制

年龄相仿的朋辈之间的相互启迪、帮助与良性竞争,对提升彼此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他的活动将要被别人评价时,这种活动的动机就可能被激发。作为农村学校的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让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结成同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最大化发挥他们之间相互比较和评价的有效性,从而减轻留守儿童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笔者所在学校这几年坚持开展的“手拉手快乐走”结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6.成立“独立儿童”小组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据调查,留守儿童中有不少学生很懂事,他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因此,每个班级可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可成立“独立儿童”组织,选用自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组织和领导,不断扩大他们的积极影响力,使他们能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学会自主管理,健康成长。

7.加强教师培训

没有一种教师的最佳行为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或者一切的教育场合。学校应不断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教书育人”是师者之本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育人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从传统的道德权威者转变为道德成长者,从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人转变为德育课程的创新开发者,从德育过程中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德育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者。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亲子教育的长期缺失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祖辈由于年老体衰,教育意识淡薄和宠溺孩子,导致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管教,容易使他们人格恶化、冷漠无情、性格扭曲,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正处于较为严峻的环境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亟待调整。留守儿童教育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猜你喜欢
亲子儿童学校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