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9-01-11 17:43胡庆玲胡明唐祖明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刘三姐实景校企

胡庆玲 胡明 唐祖明

[关    键   词]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28-03

从2015年起,广西职业学校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建设。这个基地是以促进民族文化创新链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创新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目标,产学融合、运转高效的新型创新组织。通过基地建设,以期促进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功能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建设,要在课程教学、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创新链各环节的整体规划统筹部署,促进创新链上各类创新载体的协同育人,由此,基地从整体上应具备以下四个功能。

(一)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

职业学校根据地方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立足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选择课程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课程运行机制,系统化地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

(二)形成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机制

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为适应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需要,通过职业学校系统化培养专门人才来从事民族文化工作,有利于民族文化以职业的社会性、规范性和时代性得以延续和继承。因此,职业学校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基地能够在学校、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形成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合力,这种合力可以促使职业学校获得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资源,并与企业、行业、民间大师协同创新,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机制。

(三)实现成果快速转化与扩散

职业学校可根据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社会需要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选择适宜的传承项目,通过制定创新基地发展规划,将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融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同时,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可以将民族文化辐射到社会民众,营造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氛围,激发社会民众对弘扬民族文化的兴趣、热情。

(四)为学生提供民族文化育人的环境

育人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建设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氛围的基地,寓民族文化精神于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和激励,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事实上,我们经常在职业学校看到,学生进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从好奇、了解、思考到产生兴趣,从学习、模仿、练习到展示成果,环境在育人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物化性的民族文化,学生可观、可触、可动手,能够帮助他们整体认识民族文化的概要,并在实际动手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精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文化认同感。

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策略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专业、课程、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和校外各种社会资源。善于灵活运用适合职业学校的方式方法,将有助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有序建设和健康发展。

(一)从立德树人出发,培养文化传承人才

立德树人是职业学校的使命,一方面,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具有技艺技能的属性,可以成为学生的从业领域。

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入民族文化,在引导中职生了解、认同民族文化的同时,挖掘民族文化的育人内涵,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促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和谐校园和民族精神的建设,使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传承人。

从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角度来看,职业学校肩负重要使命,大有作为。过去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上采用心口相传、口耳相传、一对一甚至是家族相传的方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传承,后继无人导致民族文化衰落。职业学校以专业为依托,以课程为核心,改变口传身授的模式;编写规范化教材,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改革;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参与真实项目等,这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规范化的落实,培养高质量的民族文化专门人才。

2004年正式公演的《印象·刘三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台山水实景演出,全部演员由我校培养和出演。该剧引发了我国新型文化休闲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全国各地迫切需求大量实景演出演员。学校基于《印象·刘三姐》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开展“实境教学”,使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训练流程与工作过程合一,实训角色与工作身份合一,学生获得“职业人”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質的养成,学校以企业需要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实境教学来优化实训资源,践行了校企融合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理念。

(二)引入商业模式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是值得探索的一条路径。引入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开发的商业合作模式,可以激发基地的生机与活力,能够在市场化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比如通过销售文化产品、举办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等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反哺民族文化教育教学,并为职业学校服务社会提供保障。

基于《印象·刘三姐》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采用了校企一体面向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按照“校企一体、供需对接”的改革思路,创新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构建现代学徒制下的育人模式,探索适应新业态的人才培养及供给方式,校企联手实施演职人员本土化策略,既节约了演出成本,也促进了旅游演艺更为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共同塑造文化品牌,整合市场运作,《印象·刘三姐》形成产业链并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常年演出、稳定产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基地,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打造品牌活动

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有其自身特色,打造品牌活动,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扩大宣传,另一方面能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融入时代潮流。尤其是融入学校文化发展来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既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又能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我校与企业一起不断创新民族艺术形式,共同开发《侗族大歌》等节目推向演出市场,形成了服务社会的文化品牌。同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选择了“刘三姐”民歌、原生态侗族大歌、天琴等作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有关技艺技能,也要从这些民族文化技艺技能中领会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这些独特教学内容的教学产生了良好效果,形成我校民族文化教育品牌。

(四)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建设

对接地方经济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有利于以产带学、以产促研,促进民族文化教学成果的运用和转化。职业学校积极挖掘民族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将民族艺术与文化产品、艺术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项目,推动产品转化,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路径,也是依托民族文化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我校基于《印象·刘三姐》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实体,全校师生同为企业员工,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中职学生和当地5个自然村村民成为职业演员,成为《印象·刘三姐》每年演出500多场、每场600多名演员长期稳定的人才支撑。《印象·刘三姐》还通过培训当地村民成为职业演员,将他们的生活展示为艺术,既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更让他们的精神面貌、整体素质发生巨大变化。“专业演员+当地村民”的人才供给方式是人才扶贫与经济扶贫、扶贫对象与产业职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

(五)构建民族文化传播模式

在我国,民族文化有多种传播方式,作为职业学校,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民族文化传播特点,构建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场景系统、资源系统、网络系统、教育系统建设为主体的框架,探索一种集民族文化教学、民族文化传承体验与民族文化普及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传播模式。

为推进民族文化在职业学校的传承与创新,职业学校应开设民族文化相关课程,出版一系列民族文化著作;协同政府、社会及学校等各方力量,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并在促进地方民族文化中发挥作用。

我校依托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采用多种途径传播民族文化,如开设相关专业、开设相关的民族文化课程或手工艺传承活动,培养民族文化技艺技能人才;建设民族艺术(侗族大歌与天琴)展示厅、展示侗族大歌与天琴的实物,收藏壮、侗民族服饰、乐器、生物用品;聘请民族文化技艺大师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指导学生演唱侗族大歌并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活动中展演;制作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培训手册制作,开展民族文化或手工艺相关的社会培训等,特别是我們将口口相传的壮族天琴、侗族大歌编写成课程教材,使民间口传身教技艺规范化、系统化,奠定了壮族天琴和侗族大歌传播的物化基础。

三、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成效

我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中,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培养出稳定、合格的《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人才;构建的现代学徒制下“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育人模式,体现了人才培养从学习性工作过程到普适性职业工作过程中企业的主体作用;探索的“专业演员+当地村民”实景演出人才供给方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中国旅游演艺联盟梅帅元主席指出:聘用当地村民群力群演,是我国演出史上的创举。《印象·刘三姐》“专业演员+当地村民”的实景演出人才供给方式是全国首创。

(一)人才培育质量获得社会认可

学校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培养出实景演出的适需人才。学生在实景演出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景演出经验,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就业单位遍布全国各大实景演出基地以及部分企业、教学机构,毕业生“双选会”形成了学生挑单位反客为主的局面。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100%,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民族文化成果对当地产生辐射、示范作用

学校研究、开发的民族文化课程和教材,在应用推广中获得好评。龙胜县教育局表示,我校的实景演出系列教材,为各级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指导。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等7所学校也认为《壮族天琴》《侗族大歌》教材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意义。这些课程与教材在阳朔县等不少中小学应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及节目排演,产生了传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效应。

在拉动地方经济方面,《印象·刘三姐》目前累计票房收入近20亿元,为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专业演员+当地村民”的实景演出人才供给方式,普遍为我国实景演出机构直接采用。

在文化扶贫方面,学校每年培训当地5个自然村的村民成为职业演员,每天参加《印象·刘三姐》演出有了固定收入,约有300名村民实现脱贫。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村寨,企业持续性投入扶贫资源,为他们免学费、免费食宿,提供生活补贴及工作机会,学生每月均有演出收入,一些学生还将收入补贴家用。

(三)学校取得良好的办学声誉

新华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学校办学成果。2016年,学校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2017年,学校在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特等奖。与企业合作的《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在国内、国际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成效

学校主动适应我国实景演出新业态需要,校企一体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实景演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凸显了校企合作面向市场办学、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的联动发展。

实践经验表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重视系统化设计、一体化实施。系统化设计就是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起来,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过程实施、学生就业等;一体化实施就是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民族产业需求的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改变民族文化教育中教学过程及方法与实际需要脱节的状况,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总之,抓住“育人”这个硬核,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刘三姐实景校企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第四届20强+1实景家装节开幕
宝马首次在中国实景演示高度自动驾驶技术
随便走
刘三姐对歌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