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珠
[摘 要]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当下我国各类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词。而核心素养特别是人文底蕴的培养从理论提出到实践落地生根并不容易。针对中职学校核心素养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策略,进而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高素质人才。
[关 键 词] 人文底蕴;培养策略;茶艺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070-02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对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中,排在首位的是人文底蕴,纵观中职学校对学生人文底蕴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茶艺课程作为弘扬和宣传中国茶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创建教学环境、开发教学资源和创新教学过程,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一)教学环境单一
据调查,传统的文化或技能课都在一间教室或者实训工厂间完成,学生一走进教室,所能感受到的是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的文化感染。同时,在教学中缺少社会环境,整个学期或整学年的教学都在教室或工厂间完成,不但会使学生缺乏新鲜感,更有甚者对课堂产生抵触情绪,根本无法达成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二)教学资源匮乏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就一本教学用书、一份教案来完成40分钟的课堂。面对“00后”的学生,他们对教学内容真正掌握了多少?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现如今的课堂,缺乏PPT、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难以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缺乏社会教学资源的渗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更是无从谈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陈旧
在传统的课堂中,依然存在有教师采用80、90年代的教学方法。一黑板、一粉笔的说教式课堂,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采用讲授的形式一带而过,学生听过就忘,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炒冷饭”,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吸引新一代学生的兴趣,所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微乎其微。
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创建教学环境
1.空间环境——建設茶艺实训室
茶艺实训室作为日常授课教室,借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特色,采用仿古的装修风格。墙壁四周添置相应的诗词、挂画、楹联,茶桌上摆放与上课内容相对应的茶具用品,茶席布置用中国传统式插花碗花作为点缀,电脑旁的音响用于播放传统古典音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一进入茶艺室便能感受茶文化的氛围。教师、学生都能得到茶文化所带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学生乐在其中,自然愿意学习、乐于参与,对学生文化底蕴培养的目标也在一次次课中慢慢实现。
2.课堂环境——营造教学文化氛围
每一次的茶艺课前,教师会提前播放中国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蕉窗夜雨》《高山流水》《琵琶语》等。这些音乐与茶文化课堂的搭配,不仅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沉浸于课堂之中,更是对文化底蕴的培养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此外,利用每课5分钟时间咏颂经典茶诗、词,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操、抒发自身情感。如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此诗借茶言志,饮茶修身,种茶育德;明代文征明《次夜会茶于家兄处》:慧泉珍重著茶经,出品旗抢自义兴……此诗写出了以茶待兄,茶礼深入亲情,看似平淡,实为浓情,茶谊长存。到了期末,每位学生能背诵茶文化相关诗词20多篇,并能熟读《茶经》,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领略了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自身的人文底蕴。
3.社会环境——提供实践场地
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设有君度礼仪工作室,主要承接校内外的礼仪接待、茶文化展示。这些活动主要由茶艺课程的学生担任,每学期大小活动在五十次以上,人均参与量在三次以上。学校的文艺汇演、校企合作冠名仪式、运动会开幕式以;社区的全民读书日、社区的重阳节;企业的年会、茶话会等活动,都留下了学生弘扬茶文化的足迹。通过参与实践,让学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进步,将茶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底蕴得以彰显。
(二)开发教学资源
1.开发茶艺校本教材
为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宁波的茶文化,更好地服务职业选择。笔者参与编写了《宁波茶艺服务》一书,把茶艺服务礼仪、本地的茶叶知识、知名茶馆文化、茶艺服务、节气饮茶等内容编入教材,并结合宁波国际友人增多的现实问题,加入常用茶艺服务英语口语。此教材既可作为教师参考教材,又可作为学生阅读用书,在课堂内外都可使用,传播茶文化知识。
2.制作茶艺微视频
茶艺教学中所涉及的操作内容有茶礼展示、六大茶类冲泡、茶席设计、接待服务等。为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笔者借助学校资源,制作了茶礼操、玻璃杯冲泡技法、盖碗冲泡技法、紫色壶冲泡技法、绿茶接待服务五个微课资源。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欣赏到泡茶所带来的美感,提升审美情趣。
3.开发社会课堂
自茶艺课程开设以来,学校与当地的八家茶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茶企负责人来校给师生授课,或者师生前往茶企实战操作。对于无法在校内完成的内容,师生共同前往各合作企业进行教学。如在绿茶的采摘与制作这一内容,学校安排在3月份中下旬师生前往孟君茶艺有限公司,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鲜叶的采摘、制作,完成因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所无法实现的授课内容。又如紫砂壶这一知识内容,由于学校紫砂壶的种类不齐及教师专业性不强,学校安排师生前往宁波茶博院观摩紫砂壶制作的全过程并欣赏各类紫砂壶。社会课堂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学习茶文化内容,同时多方位的教学资源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人文底蕴的培养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
1.礼茶
在茶艺教学中,教师将注重对学生“礼”的培养,将“礼”贯穿课堂始终。理论课前师生问候严格要求,起立的站姿站如松、问好的鞠躬30度、入座的坐姿坐如钟,课后以礼仪操结束课堂。实操课的茶礼表现更为具体,体现为伸掌礼、扣指礼、寓意礼等。
2.识茶
识茶包括两部分:理论的茶文化知识+实践的各类茶叶认识。理论教学中,教师借助微视频、教学课件,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掌握茶文化知識。实践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地让学生看或者闻干叶茶叶外形、湿叶茶叶的叶底来记住不同的茶叶。学生通过比较记录,慢慢地能记住每种茶叶的特征进而认识每一类茶。同时,教师结合校外实践,带领学生去茶园识茶,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多种感官认知的叠加,进一步培养学生茶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以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3.品茶
不同类别的茶有不同的滋味,同一类别不同等级的茶又有不同的区别。在茶艺教学中,教师将泡好的茶汤分给每位学生,引导学生品茶过程中采用看—闻—品的程序进行。拿到茶汤要求学生用先看茶汤,比较不同茶的颜色,如绿茶黄中带绿、红茶红浓透亮;再闻茶香,比较不同茶汤的香气,如绿茶清香并夹带有草香、红茶带有果香甜香;最后分三小口品尝并回味,绿茶先苦涩后甘甜、红茶甘甜持久。学生从色、香、味三个方面品尝不同类别茶叶的品质特征,细细品味每一款茶,让自己一颗浮躁的心能慢慢静下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4.泡茶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不同茶类用不同器皿冲泡。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一个项目采用一种泡茶方式,绿茶用玻璃、红茶用盖碗、乌龙茶用紫砂壶、黑茶用紫砂壶冲泡。伴随着古典音乐,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冲泡每一泡茶,感知茶叶在遇水之后的变化。学生在一次一次冲泡中,慢慢掌握水温的控制、茶量的投放、姿势的调整与力度的把控。
5.悟茶
授课结束前,教师会留出5分钟的时间,随机抽取3~4名学生谈及本次课的收获或者学茶后的感悟,这既能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刚开始尝试的时候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些学生不愿表达会跟老师说会写到作业本上。教师不要放弃,通过作业本中鼓励的评语,让学生慢慢也能说上三四句,有时还能出现自告奋勇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的变化。
6.写茶
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会布置两部分的作业。一是基础性的作业即本次课相关知识;二是创作性的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传统冲泡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茶艺表演。学生的创意无限,有些加入了故事情节如红楼茶,有些加入了亲情如母亲茶等。
7.说茶
学生在泡茶考核环节及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音乐的伴奏,在这里必定有一个角色——解说者。在泡茶考核过程中,解说者是由被考核者自己寻找,他告诉观看者每个步骤的内容及设计这个步骤的原因。在创新茶艺表演中,解说者的解说内容、表情、语音、语调、服饰等,在整个表演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能让整个舞台表演动起来、活起来。因此,在茶艺课堂中,还会训练学生说茶的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轮流参与到对茶艺表演的解说过程,强化对学生表情、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的训练,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茶文化的内涵。
三、结语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茶艺课程对学生人文底蕴方面的培养效果明显。学生在参加宁波市中华茶艺项目中取得了团体一、二等奖;所培养的学生在茶馆工作、实习、见习中,多次得到茶企负责人的认可。在茶艺教学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通过“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茶艺课,学生在文化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线教师而言,设想能继续开发相关课程,形成一系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红缨.中国式日常生活:茶艺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郑春英.中华茶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