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敏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关注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关注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评价体系构建要在运行机制、动力机制、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生力、推动力、持久力。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206-0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培育学生的优秀品格,以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兼顾培养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必须顺应这一原则,以非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调动各方面育人合力,进而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涵
教育要遵循基本规律,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都是“有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人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时代感、现实感,提高科学化水平,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的理念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在当前的教育中,各个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都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教学理念,该理念的本质实则是以学生为本,在思政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不断地将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加以增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涵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关注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为企业、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的素质和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专业育人强调传授学生的专业课知识,而学生的能力素养需要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从思想层面教育引导学生,而是否能作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素质的手段,就需要“考核评价”来检验。例如,上完一学期的思政课程,学生对“如何做人”的理解是否有提升;“如何做人”的能力水平如何来检测,进而映射思想政治课的效果。由此可见,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应当结合专业特质,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调整与改革。
(二)关注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
企业招收员工时,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还有哪些方面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感兴趣和关注的,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让他们比较在意的地方。现阶段,企业的招人需求正在从“硬”到“软”改变,除了看中专业能力外,非专业能力不容忽视。例如有的企业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查和测试之外,还看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一个企业而言,其所需要的人才在具备专业职能素养的同时,还要拥有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与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要充分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的非专业能力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实力。
(三)关注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需要
对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具体的如学习特点、身心发展状态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社会的需求,从而使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期望在大学生身上实现个体化的体现。在考核评价上应摒弃把学生作为对象和手段的工具理性取向,在教学中,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他们自我发展的追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則
(一)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实则是指在高职院校中,其思政教育体系能够得以实施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评价各项指标能否满足实际的操作标准,评价体系要尽可能简单、明确且便于操作。学生在此评价体系中要能够有效地参与进来,主动提高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自主性。
(二)导向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从学生的自主体验切入,以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做“有温度”的教育。因此,构建评价体系要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积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高。只有学生积极融入学习中,才能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进行激发,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三)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由各个分类系统组合而成的,在评价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各个次级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而组成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终极目标的实现与阶段性目标的达成密不可分。理论和实践的步骤要严格依赖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使学生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共同发展。要依据系统性原则,讲求评价体系的完善性、全面性,同时还要兼具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全方面得到发展。
(四)全面性原则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仅是针对学校思政教育的一种客观评价,更是对教师和学生“教学两端”的具体评价。要切实做到以师生为中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评价反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监测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评价反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感,进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评价体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和运行框架,其重在解决思政课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懂得做、做得到”四个环节问题,因此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以提高科学化水平为牵引,以强化制度保障为抓手,构建“有层次、有重点,既能宏观把握,又能微观操作”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注重系统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整体和局部、治本和治标、渐进和突破等方面的关系。
(一)在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力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机制层面、制度层面、操作层面“三个层面”进行科学设计,把“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细化为载体、机制、队伍等具体任务,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育人力量,形成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执行、可检验的评价体系,使所有的教师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每门课程都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要通过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体系来保证工作的推进。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概念,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通盘考虑,动用各方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它并不是主次不分,追求大而全的笼统育人模式。“三全育人”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建立这样一个考核评价体系,就需要整体设计和优化。要建立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教师、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觉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和义务。要将学生在校以及顶岗实习期间全过程的发展指导工作进行加强,从招生宣传开始到毕业就业指导,乃至毕业后的跟踪服务、校友资源整合等,每一项工作都要精心设計,发挥好教育功能。将课堂、公寓、社团等关键阵地牢牢抓住,以最大的限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的教育作用发挥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在动力机制上下功夫,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在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建设予以加强。从内因方面看,要更好地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体作用。全院的专任教师、党政干部乃至全体教职员工,育人的目标和方向都是一致的,都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如果在对待育人问题上“教师说教师的,辅导员做辅导员的,教职工干教职工的”,那就一定做不好。从外因方面看,要改进绩效管理方式。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针对部门的考核多,针对部门协作考核的少。因此,要把定性和定量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置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持久力
要强化问题导向,准确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把辛苦转化为成果,把成果上升为经验,对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来让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有所加强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要思考建设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阵地建设管理、建好网管好网用好网的具体实施措施,以什么样的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主旋律、多样化统一,坚持硬道理、软着陆统一,坚持讲创新、重实效统一,坚持有特色、出精品统一。鼓励学生融入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活动,让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得到切实的推动。要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将规律进行有效的总结,对规律进行科学的把握,善于运用规律,建立起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制度体系。要全面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构建“立德树人”三个有效机制,即构建起全员立德树人的主导机制、构建起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整合机制、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反修.创新教育观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81-82.
[2]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冯刚.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4-6.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