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育人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11 07:06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建筑设计育人学科

张 琰(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建筑学作为一门将工程技术、人文和艺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具有其创意工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教育的目标早已不仅局限于学科培养,而是对于学生融会贯通的创新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是传统的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而是需要有着较高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多学科综合素质人才。[1]作为一门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将文化育人与建筑设计学科相融合是培养建筑设计创新顶尖人才的政策要求、时代需要和成长必然。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坚持“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协同构建“十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需要不断凝练和传承优秀文化育人内容和方法,培育和打造特色文化育人生态。

同时,结合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旨在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在具体的战略任务部署上,提出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2]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3]

在当下社会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高校的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缺少人才,尤其是尖端创新型人才。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高校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育人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元育人体系将第一课堂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育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作为全国“双一流”学科,基于设计学科的学科特点、工科校园的学校环境、国际化示范学院的培养要求,有效将文化育人与建筑设计学科相融合,努力探索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文化育人对于建筑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文化育人能够有效提升设计人才的文化素养

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当在体现“设计”的同时,注重文化基础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文化育人与培养建筑设计创新人才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4]文化“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制造、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和其相合适的组织构成和制度”。而建筑设计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设计者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程度也直接决定了其本身的设计空间。文化育人的过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并培养一种对艺术的直觉和悟性。好的设计师只有通过较高的文化素养基础才能够发挥艺术的人文影响性,将创意与灵感融入设计作品,让作品能够有灵性,从而富有感染力。文化育人能够有效提升设计人才的文化素养,从而全面提升设计者的设计能力。

图1 基于校园文化的手机壁纸设计作品

2.文化育人能够大力拓展设计人才的多元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教育的目标早已不仅仅在于学科自身的培养,而是对于学生融会贯通的创新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人才的培养,最优的应该是立足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学生内心深处喜欢的设计方向并加以培养。设计源自于生活,而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元素,设计需要学会从文化中去观察思考,从自然中去学习感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及文化内涵往往包含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设计方向,文化育人的过程能够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热情,启发引导学生拓展设计的多元认识、理解和方向。在该阶段的人才培养中,为了遵循拓展学生的对于设计的多元可能性,应将文化多元的多元性充分展示,在育人过程中挖掘学生潜力,拓展学生思路。

3.文化育人能够切实助力设计人才的自主创新

设计具有功利性、时效性的特点,特别建筑设计更是包含先进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性学科。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要尊重设计的客观规律,也要充分体现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加强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现代设计方法技能的系统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文化育人,实现设计人才培养以审美教育贯穿始终,重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文化、生活和社会的理解。紧扣时代要求、贴近科技更新的文化育人工作能够切实助力设计人才的自主创新。

图2 基于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场景漫画作品

三、文化育人与建筑设计学科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结合设计专业特色,创新网络文化育人方式

文化育人是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发展稳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教育功能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发挥学生在文化育人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以文化主题为载体搭建网络化时代的校园师生文化交流平台是针对设计人才开展文化育人的很好契合点,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创新方式(包括视频、图文、语音),借助新兴媒体(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以有趣走心的设计(故事、电影、漫画)表达文化认识,通过网络育人方式与设计理念的结合,使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接触到更为宽广的知识层面,在提高政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文化修养,开拓了视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切入点,与专业紧密结合,构建更具教育性和规范化的多层次文化育人体系,引导青年学子主动参与其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涵养性灵,铸造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2.一体两翼联动互补,搭建专业特色文化平台

充分整合资源,内联外合,以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为载体,辅以线上线下两翼驱动。在以往的文化育人过程中,校园文化活动本身更受到关注,但是高校承担着推到大学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关注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下,也应注重专业特色文化育人的基地建设,让大学文化辐射更广的范围,使学生获得自信。[4]可以充分依托和发挥建筑学科文化资源,通过线上图文推送直播互动的形式,以及线下仪式教育主题活动等的开展,定期汇总文化思考的优秀成果进行传播,一方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形成了多层次覆盖面广的传播体系,让高校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示范区和辐射源地同时实现育人实效。这样能够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多样性创意思维,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对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科院校设计与工科专业平衡,对提高学生设计水平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图3 基于新媒体工作室的线上文化活动

3.融合多元设计方向,构筑文化育人立体模式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学生专业兴趣,融合多元设计方向。可以利于服装设计与建筑设计中审美的共性、漫画制作与建筑设计在构图理解上的共性、视频拍摄欲建筑设计在空间认识上的共性等,将服装设计和建筑设计相结合、漫画制作和建筑设计相结合、思政理解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以文化为基础,在教育环境中营造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开拓创新等良好的氛围。开展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24节气”系列活动,建筑服装设计展、“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线,配合国家、学校、学院培养特色,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特色,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达到深层次的文化育人功效,建构立体化的文化育人模式。

图4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24节气”系列文创产品

三、结语

图5 南京保利大剧院元素设计的服装

图6 南京妇女儿童中心元素设计的服装①图中作品均为学生团队在指导下所设计作品。

基于文化育人与建筑设计学科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设计专业特色鼓励青年学子充分发挥所学知识,用心感知文化,用设计表达文化,通过线上平台用新颖的方式将文化感悟和设计表达进行传播,进行碰撞,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挖掘兴趣、拓展设计方向、自主创新创业。相关线上推送达百余篇,辐射过百万人,同时成功设计延伸作品“步履不停”“24节气”等多个主题的文创产品(明信片、书签、T恤等),拍摄了《光辉之城》《浮生素记》《步履不停》等多部主题微电影。目前通过此育人模式已经成功培育出两个设计类创新创业项目,专注创意视频制作的单帧映画(FPStudio)视频工作室和致力打造优质建筑设计师线上社区archigh建筑至上网上信息共享平台。

将文化育人与建筑设计学科相融合是建筑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在课外的延伸,是学生通过文化育人模式探索学科多元方向,从而实现自我感知、自我研学、自我把握、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成长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学科创新人才在很多文化、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领域取得成就,如服装、摄影、媒体等。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以文化育人为载体,以专业特色为基础开展多元、深层、全方位育人模式探索,对于培养学生从学科内到外的自主创新和融会贯通有着重要意义,将成为培养新一代建筑学科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育人学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学科新书导览】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