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歌剧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2019-01-11 08:56吕梦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音乐学院歌剧声乐

吕梦莹

歌剧或歌剧片段进入高校音乐学院的教学已有一段的时间,从最开始只在少数专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发展到现在高校间大规模的普修,歌剧教育事业已经深深扎根各个高校的音乐学院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歌剧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发展歌剧教育的新方法,高等师范院校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歌剧教学的可行性探索中,如何能在兼顾歌剧剧目学习的同时又能着手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歌剧表演人才和导演人才成为各个高校间相互交流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1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歌剧教学现状调查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音乐学院或音乐系中,声乐教学都逐渐融入了歌剧元素,声乐与歌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声乐教学本身,同时也使歌剧这门综合艺术更加亲民化.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为歌剧的发展培育了更多的优秀人才.

与声乐演唱不同,歌剧结合了声乐、台词、戏剧等表演形式;在演唱中除了有各个角色的独唱外,还有重唱、合唱等;演出的整个过程都以不间断的乐队伴奏贯穿;展现戏剧冲突除了通过声乐演唱,还掺杂着舞蹈和戏剧表演,由此看来歌剧实在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歌剧教学仍还处于探索阶段,声乐教学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歌剧教学摸石头过河的上下求索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在我国的个别地区、个别高校歌剧教学已相对完善,但就全国来看,高校歌剧教学仍然缺乏合理的课程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本文通过对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含有音乐学院(系)或艺术系的大学进行逐个调研,收集其歌剧排演情况并进行汇总,从宏观角度掌握我国高校歌剧演出的现状.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将全国设有音乐专业的高等院校全部囊括其中,主要通过查询官网中的学院新闻来统计各个院校在歌剧及音乐剧方面的参演和排演情况(截止到2017年12月).根据此次调研笔者将情况进行汇总,形成图1和图2:

图1 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参演歌剧数量扇形图

图2 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原创剧目和参演剧目数量比较

1.1 高等学校音乐专业歌剧教学的特点

(1)各地原创歌剧或音乐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湖北武汉音乐学院创作的歌剧《高山流水》取材于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恰好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大秦灵渠》,歌剧以秦始皇修筑灵渠统一中国为背景,穿插了依达妮与大秦将军于轩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古代中原文明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另外还有甘肃省歌剧院创作的歌剧《貂蝉》、西北民族大学创作的首部高校教学歌剧《文成公主》;厦门大学创作的《梁祝》等都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剧目.

(2)一大批讴歌时代和爱国主义的歌剧如雨后春笋般创作出来.如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创作的《江姐》《青春之歌》《钱学森》《宋庆龄》《为你而来-王选之歌》;中央音乐学院创作的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音乐剧《海上音》、歌剧《楼兰》《一江春水》《燕子之歌》;天津音乐学院创作的歌剧《岳飞》;山东师范大学创作的歌剧《流亡曲》;福建师范大学创作的音乐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四川音乐学院创作的歌剧《苏武》、沈阳音乐学院创作的歌剧《星星之火》、南京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秋子》、吉林师范大学创作的歌剧《阿莲》等.

(3)舞台实践地域化特点鲜明.在实践上,南北高校呈现出不同的偏好,总体来说,北方各高校比较多地是在进行歌剧以及歌剧片段的实践,而南方更多地倾向于音乐剧,这种更年轻化,更国际化,更流行化的舞台实践中.北方地区中又以北京、天津为主,黑吉辽三省呈现新兴发展态势.南方以上海为首,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齐头并进.北上广以及南方各省拥有有利的经济条件、地理条件,集合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不管是歌剧的创作、舞美、演员等都是国内一流,其歌剧创作总量多,影响大,并且上演次数也多,演出质量上乘,这些地区的观众程度高,反之又促使当地的专业院校或团体不断打磨精品.二者互惠互利,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和完善歌剧(音乐剧)事业.

1.2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歌剧教学存在的问题

(1)歌剧剧目缺乏创新性.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都会排演外国歌剧,但剧目选择缺乏创新.如《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女人心》《艺术家的生涯》《魔笛》等经常成为高校歌剧舞台实践的剧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歌剧艺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却又由于这种“人为选择”错失了更多接触新作品的机会.值得欣喜的是在第八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比赛中,我们看到沈阳音乐学院在歌剧片段组别的比赛中将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多梅尼科·奇马罗萨的歌剧《秘婚记》搬上舞台,让我们领略到了新鲜的歌剧作品.据悉沈阳音乐学院已重排这部歌剧并于2017年6月8日首演成功.[1]但像这类挖掘新剧目的实践毕竟还是少数,惟愿这类创举能够越来越多,才能不断丰富高等院校的歌剧教学工作.

(2)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音乐专业水平对比悬殊.在本次调查中,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部原创作品,除了山东师范大学创作的《流亡曲》、厦门大学创作的《梁祝》、福建师范大学创作的音乐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西北民族大学创作的《文成公主》、吉林师范大学创作的《阿莲》、沈阳师范大学创作的清唱剧《雷锋》、大连艺术学院创作的清唱剧《汤若望》这7部歌剧(音乐剧)外,其他23部原创歌剧(音乐剧)全部是由专业音乐院校或者团体创作而成,专业院校或团体创作优势十分明显.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学院或音乐系由于程度不同、能力有限,排演整部歌剧难度较大,多数都是截取歌剧片段或选曲进行舞台实践,或者是抽取学院优秀教师参演专业团体制作的歌剧.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成了制约综合类、师范类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展歌剧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对于我国高校歌剧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也有了一个比较宏观的认识,在全国高等院校的音乐学院内,歌剧教学的铺展程度还是非常广泛的.虽然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或者高师音乐学院来说排演整部歌剧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对于歌剧片段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对我国的歌剧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解决高校歌剧教学突出问题的对策

明晰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歌剧表演课程的培养目标、厘清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歌剧表演的教学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能做到在不断积累中外优秀传统歌剧的同时,又能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歌剧人才培养模式,有质有量地发展高校歌剧教育事业,也是留给歌剧教育事业工作者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我们对全国高等院校歌剧排演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歌剧教学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各高校歌剧教学水平有高有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虽然参与歌剧教学的高校数量非常多,但是真正拥有完善教学体系的高校却是凤毛麟角.如何做好高校歌剧教学工作,还需要我们回归歌剧教学的本身.

2.1 明确歌剧表演课的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声乐技能课、舞台表演实践课和音乐理论基础课是培养歌剧表演人才的三驾马车,三者缺一不可!音乐理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提升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使他们有能力独立完成对声乐作品的处理.很多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专业技能学习轻音乐理论基础学习的情况非常严重.这样的学生往往认为声音致上,对于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强弱对比、结构层次完全没有思考,这是教育的严重缺失!

歌剧表演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声乐演唱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歌剧作品的音乐分析和处理,因此在歌剧表演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培养目标.

2.2 组建高质量的歌剧表演课师资队伍

歌剧教学还需要从歌剧艺术自身特点出发,组建一支固定搭配的歌剧教师队伍.歌剧(Opera)“是一门西方舞台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2].通过定义我们得出歌剧的三个要素:声乐、乐队、剧情.歌剧中需要有声乐进行演唱,有乐队进行伴奏,剧情又是通过歌唱和音乐来表达,三者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歌剧教学中教师其实应当认清一个现实,歌剧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那么歌剧教学的过程绝不可能单单依靠一名老师就能上好这门课.但就笔者了解到,在吉林省几所高等院校的音乐学院中,歌剧表演课通常只有一名或两名老师任课,一名老师负责语言,一名老师负责表演或者一名老师负责整个课程的教学.本人所在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歌剧课分成中国歌剧片段和外国歌剧片段,分别由一名老师负责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本人深知这种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术业有专攻,每位老师由于学习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不同,会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的特长,但是歌剧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活动,仅仅只依靠一名教师会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造成很多的局限性.有的学校是声乐老师充当歌剧课老师,这门课程有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声乐课;有的学校是理论课老师充当歌剧课老师,由于缺乏声乐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这门课很有可能会沦为欣赏课[3];以上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歌剧教学上的偏失,所以笔者认为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歌剧教师队伍非常必要.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组建的这支教师队伍要对歌剧表演课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所有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都必须围绕着这个培养目标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通过培养目标修正教学思路.在《歌剧表演教学宏观思考》这篇论文中,孙冬冬老师强调:“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系统性、实效性,歌剧表演作为一门完备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体现出系统性和实效性,这两种教学效果的获得,来源于教师对教学的实际观察和思考.教师应当用一种联系和实际的眼光来分析每一门课程的设置的和其它课程有怎样的联系和互动,怎样将这门课所学到的知识及时地予以消化和掌握,并通过对每一门课的精心思考,做好一个个小的组成,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和实效的课程体系建设[4].

(2)明晰每个专业教师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各科老师明确教学任务.台词老师主抓剧本研读,声乐老师指导学生的声音训练,找到最适合的声音演唱歌剧作品;形体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矛盾冲突的动作和舞台走位;音乐史老师能够为学生讲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路径和思想变化的合理性,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歌剧表演;曲式及和声老师能够为学生讲解音乐与剧情发展、人物性格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歌剧的音乐部分.在《民族歌剧教学在艺术高职院校中的模式化优化探讨》一文中彭老师谈及有关歌剧教学配置与要求中说到“歌剧教学设计的专业门类较多,并且需要各专业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在的论文中彭老师提出歌剧教学应当设有形体课、表演课、台词课、声乐课、合奏课、合唱课[5],这一点上彭沛老师的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

(3)明确钢琴艺术指导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和艺术指导之间的合作.“作为歌剧日常排练中交响乐队的替代者,钢琴伴奏已经同时担任乐队和指挥的双重角色,既要与歌唱者默契合作,又要控制好音乐发展进程”.[6]钢琴艺术指导在歌剧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没有了它,歌剧表演便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4)加强语言学习.笔者所接触的学生对外国歌剧的感觉大多是敬而远之的,除了不了解歌剧内容以外,难懂的歌词也是许多同学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许多音乐学院在语言学习之初都会从意大利语音开始,进而加入德语语音和法语语音,这样的安排非常符合教育学原理中的由简到繁的学习过程.但语音学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程,如何让这门课程有趣且实用起来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歌剧表演课的一个分支,语言教师教授语音课程要时刻把“利用方法正确演唱出语言并且能够理解歌词的意思”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评价标准.

2.3 制订歌剧表演课教学计划

(1)课堂内容两大板块的建立.全员参与型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笔者十分同意庞宇老师课堂内容两大板块的建立:一是歌剧表演理论模块.这部分授课形式以集体课、小组课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与观摩研讨化教学形式为辅助,从理论层面给予学生对于学科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二是歌剧表演实践模块.这部分授课形式以排练课程形式出现,并以定期和期末汇报演出作为总结,从另一方面完善教学[3].

(2)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歌剧剧本.教师作为主导带领同学们揣摩人物性格并进行剧情分析,掌握故事情节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开始学生并不能准确刻画出人物性格或者剧情发展,但是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想象和大胆的预测中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构建符合逻辑的心理活动进而推动剧情的发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过程.

(3)分小组表演,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添加适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台词、动作,拓展舞台空间、丰富表演节奏、加强戏剧张力等,通过台上和台下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环境轻松有活力并且富于创造性.这种小品练习往往效果非常好,学生会完全投入其中,解放天性,努力表演.在“玩”中练习了台词、熟悉了走位、塑造了人物、完成了剧情表演,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

2.4 成立声乐教学小组

笔者所在的音乐学院有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声乐作为普修课程是每个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前两年的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音乐教育专业或进行专业选拔或依据学生成绩和意愿进行专业细分,一部分学生原则上会继续跟随自己的老师继续学习声乐,一直到大四毕业.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方向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一对一授课,原则上大学四年跟随一名老师进行声乐学习.两个专业在声乐学习的时间上跨度非常长,而且人员相对稳定并且由于同属一个声乐老师,在发声方法与技巧上也比较相近,老师和学生也相互了解,这就构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声乐学习小组,老师便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歌剧片段进行学习.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声乐小组课在学生进入大三的时候最好能够每个星期都有一到两节大课时(一个半小时为一个大课时),这样教师和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排演歌剧片段,这不仅是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极大提升,也为学生进行歌剧舞台实践打下结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学校作为载体让这些排演好的歌剧片段进行展演或者参加比赛,为学校树立优质教育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我们排演的歌剧片段“走出去”也能让我们的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如此也能让我们反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2.5 完善歌剧表演课的评价标准

歌剧表演课属于舞台实践课程,评价标准不能仅靠最后呈现出的舞台表演来衡量而应该将整个歌剧表演课的学习过程都纳入考核的范围.笔者所在的吉林师范大学目前实行过程性考核来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正好适用于歌剧表演课.学生在课上进行排练、合作,在课下消化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课上和课下结合、过程和结果并重,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过程性考核纳入歌剧表演课之中,再以最终的舞台表演综合衡量歌剧表演课,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歌剧表演课的评价标准.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中的切实感受,有些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已付诸实施.但是歌剧表演人才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实现.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排演歌剧艺术的院校不断增多,经典剧目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原创歌剧的数量也在不断刷新.相信在众多歌剧教育者的不断努力之下,中国的歌剧教育事业一定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音乐学院歌剧声乐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星海音乐学院第八届“音乐家·音乐季”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临轩听雨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