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史勤蒙
教学现场的透视与教学细节的分析是一种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专题性研究,不仅是一种描述教学、分析教学,而且还能获得一种教学研究的深度透视,为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研究来说,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对教学现场的呈现与教学细节的分析,不仅有利于从外部切入观察、分析课堂教学实践,而且有利于把握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在规定性,从而成为生成和建构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式。
本文就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即学生在探究什么,学生是怎样探究的,分析其中的部分细节。
师:动态演示圆后,“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有关知识,你还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学习内容“圆的周长”。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或指一指学具圆的周长。
生:发表意见后,引导自学,共同归纳圆周长的概念。
师:结合学生所说,利用多媒体展示圆的周长。
问题1:“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呢? 还能像以前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直接测量出来吗? 那么,你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测圆形纸片的周长呢? ”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被迅速调动起来,在他们的经验库里快速地翻找起来。这时出示几种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把学生彻底引入探究活动中来,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问题2:“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请同学们帮忙量一量,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台小电扇,通电后扇叶旋转成为一个圆)
这显然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但又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探究的火焰再次被点燃:线绕法和滚动法是有局限性的,必须寻找一种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那样简捷可行的计算方法。这个细节制造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疑点”,产生了一波三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人入胜。
师:请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摸一摸圆形纸片的周长。
师:圆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呢? 还能像以前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直接测量出来吗? 那么,你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圆片的周长呢?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普遍用线绕法、滚动法)
师:先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工具(尺子、圆规、线绳、皮尺、剪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取有关工具。
生:测量后,分小组进行汇报。如有更好的操作方法,小组可以上台展示汇报。
师:真了不起,通过开动脑筋自己就解决了圆周长的求法,那么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请同学们帮忙量一量,你们愿意吗? 教师出示手摇风扇,打开后手摇风扇的扇叶旋转成一个圆。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现:无论是滚动,还是线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找到一种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简捷可行的圆周长计算方法。
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什么是圆的周长”“能不能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怎样找到一种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简捷可行的计算方法”“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呢”等一些探究片段。学生经历了每一个探究活动,在每一个活动中,又完整地经历了进入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实验取证、形成方法和概念的过程。纵观三个活动,密切相连,新的发现直接激发了新的探究,探究的过程中又生发出新的探究问题,层层递进,步步逼近。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的经验在逐渐积累,认识在不断深化。实实在在的变化,来源于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心灵自由。
师:那么,你说说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说半径或直径) 你怎么知道跟半径或直径有关呢?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猜想。(猜想出圆的周长大概是直径的2倍、3倍、4倍等情况)
师:圆的直径到底跟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请画出圆的一条直径并量出长度。
生:画一画、量一量,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寻找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奥秘。
生:观察、讨论,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师:是不是这种关系呢?(电脑演示进行验证)那么,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 引导学生看书,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生:看书后汇报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师:播放关于圆周率的有关资料。
教师激励学生:“其实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就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整整早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你们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了这个奥秘。老师坚信,将来你们之中也会出现像祖冲之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在当今科学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现在通过电脑能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可是,在我们的计算中,一般只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即π≈3.14)。”
师:现在我们可以怎样求出圆的周长呢?
生(交流汇报):圆周长=直径×圆周率(C = πd)或圆周长=半径×2×圆周率(C=2πr)。
师:那么电扇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呢?
……
在教学环节中,有这样一组问题:
“说说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圆的直径到底跟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
“是不是这种关系呢? 那么,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 ”
“现在,我们可以怎样求出圆的周长呢? ”
“那么,电扇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呢? ”
很显然,学生是被这些问题引领着,不断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是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的,还要把更多生活场景的问题带入他们的数学探究活动中,这就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思索,因为问题来源于生活。
有这样一个细节:测量圆周长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准备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然后出示了一些工具,有尺子、圆规、线绳、皮尺、剪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取有关工具,并且要求在操作中有更好方法的也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不难看出,没有规定方法,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就行。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体现了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现场的呈现和教学细节的分析,不仅为我们研究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而且有利于从外部形态的角度来整体把握和细节聚焦的观察视域。通过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的研究,我们得以把握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获得对自主探究式学习比较完整的认知,从而建构了小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对继续进行“教学现场的呈现与教学细节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教育现场的选择: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现场来研究? 是大范围的选择,还是抽样的选择;是随堂课中选择,还是公开课中选择教学现场来研究。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2)教育细节的选择: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细节来分析? 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情况不一样;要注意教学细节选择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教学现象中的细节虽然能体现一些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细节都能说明学习中的问题,主要抓关键细节、主要细节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