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我们以本县中学为研究基地,以本县中学全体化学教师和随机抽取的100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大多数化学教师缺乏对网络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仍沿用旧的教辅资料,很难适应新教材和新时代中学生的需求;缺乏对网上丰富优质资源的整合,对习题缺乏筛选,仍采取题海战术,不能做到精讲精练;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缺乏指导,对于化学新教材中出现的“研究性课题”“探究性实验”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不能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
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仍然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课堂节奏慢,容量小;教学方法陈旧,仍“满堂灌”,采用“填鸭式”教学,唱“独角戏”,缺乏互动交流,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理念落后,例如有些教师制作课件仅仅是把教材内容制成一个PPT,或者插入一段与教材内容脱节的视频,没有把握好化学新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没有结合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重点出现偏差。
中学化学课堂评价只注重“他评”,缺少“自评”。虽然“他评”比较客观,但是缺少教师实践反思的自评,无法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教学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用于教师的绩效考核;“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纸质“问卷式”评价,缺少“网络”评价。“问卷式”评价主要是抽取班级部分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评价,不仅不够全面和客观,而且统计困难;而“校园网络评价”覆盖面广、规模大,可以让全体师生方便地参与评价,统计快捷。
中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方法、能力与习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多数学生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缺乏信心、恒心,这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由于中学化学学科知识点多并且零碎、内容抽象难懂,一些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给部分中学生的虚拟情感走向极端提供了可能,例如有些学生在自习课上玩手机,在课堂上偷看网页或聊天,逃课去网吧等。我们通过对本地区中学生调查,发现有96.6%的学生经常上网,主要是打游戏,只有17.9%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学习资料。
化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化学课程资源,对教学重、难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准把握。由于网络平台课程操作简单又方便,化学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反复观看,把自己设计的教学课程与网上同类课程资源做比较,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设计,从而提升教学技能与水平。教师还可以借鉴国内外研发网络课程资源的经验,自主研发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构建中学化学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库,实现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比如借助超星泛雅等一些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引导、跟踪分析、沟通反馈、情境体验等;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视频、动画及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但因学校条件有限,一些实验无法现场进行。教师可以利用仿真模拟软件录制一段实验动态流程微课,或者利用互联网平台把搜索到的完整实验过程播放出来,配合着讲解,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
利用互联网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问卷星”,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三个环节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评价与诊断;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平台,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互动,直接生成评价结果;学校领导可以利用“校园网”,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满意度进行评价,采取“自评、生评、同行评及家长评”等“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也可以利用“学习通”平台或者网络问卷参与评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人人参与,利用互联网相互监督。
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网络课程资源,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拓宽视野,改变以往获取知识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合理支配学习时间;可以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信息,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在超星泛雅等师生交流平台上发帖求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诊断性检测。学生学习化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在课前和课后,也可以在家里,甚至在公交车上,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深度融合互联网,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把文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进行整合,创新化学教学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构建中学化学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优化、集成、控制与传播,可以为化学学科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理想的化学学习环境,使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填鸭式”向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转换,使中学化学教学评价方式由传统的“单一化”评价向互联网“多元化”评价转换。
总之,互联网学习资源丰富,信息平台方便快捷,有助于中学化学的教与学,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